一、引子:
弦樂作品的特點是線條感強。為了突出這一特點,用內弦二胡加揉弦來演奏開頭第一句,通過內弦黯淡和揉弦濃郁的音色,使得引子前兩句的旋律表現得更為優美而深沉;而第二句中則用外弦空弦演奏,并且不加滑音,這樣,既與前一句形成了對比,又不顯得膩味。滑音僅僅是一種裝飾,好聽的音樂決非光靠濃妝艷抹就能得來的,尤其在演奏西洋作品時,樸實自然便是真,畫龍點睛方為妙!引子的后兩句較有難度,兩次出現用連弓和連頓弓結合的方式連續演奏,并且這兩句平行句都得加強和加速,隨后通過從高音區開始上行的一長串琶音,把引子推向了高潮。整個引子的后半部分要奏得一氣呵成。結束句中的那四個tr,要顫得“密而不漏,連綿不斷”,這八個字說起來容易,可演奏起來還真沒那么簡單!
二、回旋:
在鋼琴伴奏那強有力的四小節過門后,二胡進入了正板。由于這原是首小提琴曲,故旋律多在高音區,而第三把位本是二胡表現的弱項,因此音色的把握、力度的控制便成了二胡演奏此曲的關鍵。在高音區演奏時,切忌用弓子下壓,力度應集中在右手上,通過手指把力量傳導至琴弦上。為了不出現雜音,必要時可適當提氣,但不能“吊氣”、聳肩。在演奏時,還應特別注意要有彈性,……的前三個音我用頓跳弓演奏,既要突出重音,又要富有彈性、跳躍性,使音樂具有立體感,這就需要演奏者能恰到好處地把握分寸。
在回旋的第二大段和第三大段中,分別有兩處抒情段落,即C段和D段,CC段的旋律多在高音區。為了充分展現二胡柔美而纏綿的表現特色,我演奏這段樂曲時比小提琴原曲更為徐緩和舒展,也更為自由些。相差一個8度的兩次要由弱至強地推上去,產生層次感,從而為后面的主題(回旋A2)作好鋪墊;而D段則是高潮前的準備,更是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演奏這段樂曲時,既要含而不露,又要松而不懈。當主題最后一次在鋼琴伴奏上再現時,二胡的音量應突然收縮至pp,在極弱中稍作起伏,然后再隨著主旋律的跌宕起伏逐漸加強,仿佛是一艘不起眼的小船正張著風帆由遠及近。最后的華彩句我用連續出弓演奏,猶如小提琴的甩弓,運弓極為灑脫、豪放,給人以一股磅礴之勢。也就在此時此處,全曲達到了高潮!
推薦閱讀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