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還原文化生態,增進文化理解,才能深入鑒賞
鑒賞音樂不是簡單了解,而要深入理解。只有將音樂作品、音樂形式還原于其文化生態,也就是還原于其誕生地的歷史時空、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背景,才能深刻認識音樂。從物質文化層面去理解,再從精神文化層面去理解。臘梅如果在春天綻放,便不會有那么多人去吟誦它的風骨。非洲鼓樂古老原始,歌舞樂緊密結合,樂器簡單,但它并不粗鄙簡陋,它洋溢著人們對生活質樸的熱愛,洋溢著生命率真的活力與激情。
二、領悟人文精神,才是鑒賞的最高層次
鑒賞音樂不限于理解,而要深入領悟其人文精神。中學音樂教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音樂課程標準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置于三維目標的首位,區別于其他課程,凸顯出音樂課程以審美為核心,以文化化人獨特的學科價值。例如“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不是空話。在開放的今天,如何堅守民族優秀的傳統。堅守什么,如何堅守,拿來什么,如何拿來。在深入感知的基礎上,要深刻領悟音樂的人文精神。“賞”是為了更好的“鑒”,不僅在藝術表現上“鑒”,“鑒”其精神才是更深層次的“鑒”。
三、形成基本知識與技能,是鑒賞模塊的重要任務
鑒賞音樂不是孤立的分析一個作品、一個音樂形式,而要在教師引領下,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音樂作品、音樂形式長期而系統的鑒賞,幫助學生逐步相對系統地掌握鑒賞音樂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這不是單純強調學科本位,而是強調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教師要在深入研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確定好鑒賞音樂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要求,而后將其分解到相關章節,在章節內容的推進中逐步落實,最終統合達成。為達成目標,教師可以自主調整教學內容,而不是單純地教學生教材內容。
四、師生互動體驗,是鑒賞音樂的重要途徑
鑒賞音樂不是靜態的,不是灌輸式的,師生需要在充分的實踐互動中共同體驗。在教學過程與方法上,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造學習。學生有了真實的體驗,才會有真正的理解、深刻的感悟。在教學方式,教師要善于創設音樂情境,有序充分地放,將音樂置于廣闊的時空背景,精心細致的收,在三維目標上真正有所得。
音樂新課程改革在全面推進,但仍在艱辛的探索之中。新課程為教師留有巨大的自我發揮空間,空白越大,教師在教材處理、內容安排、教學資源、呈現方式、教學方式上享有充分的自由,也遭遇巨大的挑戰。教師只有堅守兩個信條,才不會迷失方向。一方面教師要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去推進音樂教育。全面發展,不是全科發展,而是各科都要促進全面發展。站在“育人”的高度,要求教師永遠追問與追求教育的價值、音樂學科育人的價值、音樂教師育人的價值。教會學生用音樂表達情感,宣示精神;用音樂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引領人生。一方面教師站在“文化”的高度,去推進音樂教育。教師要帶領學生從地理、歷史、社會經濟等文化生態去感知音樂,體驗音樂,領悟音樂,絕不能僅僅停留于音樂技能的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