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另類教育理念的學校實踐具有很特殊的一面,同時這些學校的創辦理論基礎、運行模式、社會影響等方面也有非常成功的一面,這對于我國的教育改革具有非常有價值的啟示:尊重新生事物的出現,理論要先于實踐,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學校的外部環境。
關鍵詞:美國;另類教育;教育改革;理念
自從2005年被中國教育聯合會授予“中國民辦教育最佳品牌”的山西南洋教育集團因教育儲備金無法兌現,引發擠兌而崩盤,到現在中國已經出現為數不少的私立學校倒閉、破產、卷款潛逃案例,引發了許多的社會不穩定事件。這些案例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私立學校的建設問題的新思考,對以往民辦私立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教學方法也需要進行反思;另外,在中國曾經非常興盛的轉制學校也因為其引發的公平等等問題的爭議,而曇花一現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為什么中國的私立學校、新的理念的學校在中國的發展這么艱難?是這些學校創辦本身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還是管理模式上存在重大的問題,抑或是中國的教育管理制度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的一些非主流學校(絕大多數為私立學校)的發展實踐卻各有特色,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一、美國另類教育理念學校的理論底蘊
從美國公立學校體系的建立至今其已成為美國教育的主流。但并不是風平浪靜的,一直有許多另類理念如人本主義、浪漫主義的教育改革者提出不同的教育理論,其倡導另一種不同的教育思想、目標和做法的教育方式,理論底蘊來自不同的社會思想家。
在人本主義教育傳統發展風潮中,盧梭(J.J.Rousseau)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論來源之一。盧梭認為,人性是本善的,在人類的原始時代中,每個人都沒有任何的社會性,無知但又純潔、善良,這就是自然人,自然是善的,只是社會把人變壞了,因此必然“在社會中把自然的感情保持在第一位”,培養社會環境下的自然人,這就是教育的責任。盧梭還強調,人類本性中的情感和藝術與智能方面是一樣重要的。教育不應該只是教導知識,還應該陶冶孩子的情感、藝術和道德品質以及社會交往的能力,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和善良的本性。后來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H.Pestalozzi)繼承發揚盧梭的思想,主張人性本善,有能力在智能和道德上自我主導發展,反對強行的、機械的、懲罰的教育方式。裴斯泰洛齊的思想后由其門徒尼福(J.Neef)于1808年傳入美國并在美國進一步推廣。后來,美國文學家梭羅和他的女兒依此理念創辦了學校。
在這一風潮中,美國的二位教育家對其理論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位是教育改革家帕克(F.
Parker),他早年在德國學習,回國后先后在波士頓、芝加哥、馬薩諸塞州等地主導學校改革。他公開宣揚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并主張人類有發展的潛能,強調孩子們在教育中應扮演主要角色,學校應幫助孩子在生理、智能、藝術、社會和道德等各方面全面發展。但依此理念創辦的學校一直處于社會邊緣地位。另一位則是著名的教育家杜威(J.Dewey),他提出了實用主義哲學并倡導了進步教育運動。他提出的“教育無目的論”,認為教育的目的絕非教育知識,而是應讓孩子發展出對這個奇妙世界的興趣,參與社會并快樂的生活。杜威的思想及做法在美國一度風行,但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卻乏人問津,然而人本主義在美國并沒有銷聲匿跡,1961年隨著《夏山學校》一書問世,作者尼爾把他在英國以孩子為中心、采取民主管理創立一所學校的點滴呈現出來。這一理念很快在美國得到廣泛回響,到20世紀70年代初,全美國大約有1000所這樣的另類學校。
二、美國另類教育學校的發展及其特點
總體來說,美國基礎教育還是由主流的公立學校所主導,其體系龐大,包含了大約8.8萬所學校、 250萬名教師以及3
500萬學生。但是在主流學校之外,還是有許多另類學校,這些相當數量的學校是基于人本進步主義傳統理念和方法來辦學的。其基本精神是傾向于人本進步主義傳統的,但又各有其特色,以下選取有代表性的介紹一二。
(一)卡登學校(Carden schools)
卡登學校由美國20世紀杰出教育家麥·卡登 (MaeCarden)創辦,當初設計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閱讀和文學藝術能力。卡登在1934年在紐約市創辦了一所實驗學校,期間她發明了一種獨特的以語音學為基礎的閱讀及拼字方法,在實踐中發現所有運用這一方法的孩子都能很快學會閱讀并用語言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隨著這一方法的成功,她在1949年結束自己創辦的學校,成立卡登公司,到1960年之前在美國大約有80所學校采用卡登的課程及教學方法,成果斐然。
在卡登的教學中,文法是一種理解的工具,孩子從這種方法中學會分析句子并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出來,有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卡登不僅限于教閱讀,她對教育懷著更大的愿景,她曾經說“學校的基本宗旨應該是要喚起每個孩子內心對學習的渴望”。同時她主張對兒童品格加強培養,認為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她認為“卡登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發展孩子的自我適應、本能、信心、渴望、機智、勇氣、寬容、公正、同情心……人生的目的決不是成就豐功偉業,而是要滿足內心的渴望”。總之,卡登學校對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在品格教育上的成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二)“火狐貍計劃”學校(Foxfire Institute schools)
美國佐治亞州一個高中教師威格頓(E.Wigginton)1966年讓學生自辦《火狐貍》雜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很大的成功,最后發展出一套教育方法指南并發展成學校聯盟,這就是“火狐貍計劃”學校。1986年這一計劃得到一個為期五年的基金支持,從而在全美國推廣。目前全國有400名教師接受了這一計劃的培訓,有12所學校設有“火狐貍計劃”,甚至在大學里也有教師采用這一方法。
“火狐貍計劃”的目的是造就一個更有效率且更人性的民主社會,學生在受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如此才能自我主導終身學習,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責任感和智慧。在這一計劃實施中,學生和教師是基于自我意愿和選擇,教師是整合全局的人;計劃遵守學校的正統性;學生在合作中顧及每一個學生;對教師來說,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學生的想像力與美學的價值,對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確實而持續地評估。“火狐貍計劃”機構都提供在職教師的訓練課程。目前很多實施這一計劃的學校都反映效果良好。
(三)蒙臺梭利學校(Montessori schools)
蒙臺梭利學校是取自于世界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教學法而來的,是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畢生心血的結晶。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創立了“兒童之家”,她用自己創立的方法來教導當地的貧民兒童,成效顯著。很快,她的教學方法引起全意大利的注意,其他國家也開始借鑒這種教學方式。1911年在她來到美國時已經有一所蒙臺梭利學校,但在美國一直并未廣泛發展。然而從20世紀
60年代以來,蒙臺梭利學校在美國快速而穩定成長,目前大約有3000所蒙臺梭利學校,包括幼兒班、托兒所和初等學校等,就全世界來說,蒙臺梭利學校現已在110個國家有2.2萬所學校。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存在天生的生活驅力,在這種驅力下兒童的身體、心理及精神的特質會逐漸開展。她認為兒童天生就會想要發揮他們的潛能,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必須為兒童創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的自由、紀律和相應工作都不是傳統的壓抑、懲治的做法,而是根據兒童的身心去建立良好的紀律。許多蒙臺梭利幼兒園的教學方法都運用到小學教學,不過學習的形態有所差異。她認為與學齡前兒童不同,小學階段的孩子能夠通過想像和抽象概念來學習。蒙臺梭利學校為小學階段的兒童提供了一些特定的課程,學生可以按個人興趣獨自探索或與其他人一起學習,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在具體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可選性,一些蒙臺梭利學校的藝術、音樂或話劇表演等占很大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