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多樣化的審美體驗,使學生能夠主動體驗審美過程,養成自覺感受藝術的習慣,掌握藝術表現、鑒賞和創造的基本方法,具有健康向上的審美情操……
”是上海市《藝術課程標準》提出的普通高中階段《藝術》課的主要目標。
“藝術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藝術學習領域,其中“演唱歌曲”是學校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主要音樂表現形式。在演唱活動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使學生人人有事做,合唱就是最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作為寶山區的合唱特色學校,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校園里廣泛地開展合唱活動,把合唱活動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陶行知美育思想和行知中學藝術教育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彌補了目前高中教材中純藝術欣賞的不足,使學生充分體驗、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所在。
一、合唱的審美教育功能
合唱,以其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為社會各界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藝術活動。高中階段的學生是人生觀逐漸形成、思維方式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合唱——作為學校藝術教育活動的重要形式,無疑將起到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的作用。
1、合唱是培養團隊精神的最好方式
社會的安定、進步,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分工合作,這在合唱活動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合唱是一種用人聲音色編織起來的立體藝術,它的最大特點是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協作。即個人服從集體、個性服從共性、群體服從指揮、指揮服從音樂的復雜調節過程。合唱活動中的“和諧”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團員之間、團員與指揮之間、各聲部之間,合作無處不在,和諧是成功的保證。合唱教育并不旨在合唱本身,而是歸結到培養有機的、整體的反應方式的教育。學生在合唱活動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
2、合唱既是音樂創造,又是音樂欣賞
合唱可體現一個群體乃至民族的精神風貌,它是人們的心聲,也是時代的強音。古今中外五光十色的合唱作品,它們的形式美、內容美,必然要通過演唱才能反映出來。在排練和演出的過程中,隊員們要運用理性、感性知識去解決一系列技術和藝術的問題,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這就是二度創作。古人云:歌歡則聲與樂諧,歌戚則音與泣共。每個聲部的學生必然受到音樂整體的熏陶,身心受到鍛煉,心靈的境界常常同音樂一起得到升華。因此,一次次好的排練或者演出,往往成為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很多同學總是懷著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而且,嘴里不時地會哼出作品的旋律。這正是參加合唱“身臨其境”進行創造和欣賞的雙重趣味的結果。
二、我校的合唱教學實踐
我校在日常音樂藝術教學中以及課外藝術活動中,非常重視合唱教學。針對我校的課程安排,合唱教學分為兩大塊:
1、藝術欣賞課中的合唱教學
(1) 合唱的欣賞
欣賞優秀的合唱作品,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對合唱的鑒賞能力。如電影《放牛班春天》中天籟般的歌聲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在觀看他們的合唱音樂會(錄象)時,爆發出陣陣掌聲,還有的同學趁他們來上海巡回演出時,自己購票去東方藝術中心聆聽了他們美妙的歌聲……由此可見,優美的合唱音響能激發學生對美好合唱聲音的向往和追求。
(2)合唱的實踐
班級合唱選材必須得當,要講究藝術也要講究科學。在實踐中我慢慢尋找、積累,選擇一些外國的童謠或民謠進入,有的還要進行簡化,像《多年以前》、《故鄉的親人》等,因為西方作品有豐富的和聲,簡單的音程、大小三和弦的過渡,和聲的哼唱能讓學生一下子就被合唱的美所吸引。高中欣賞教材中的歌曲《故鄉的親人》以贊美詩般的音樂風格展現了作曲家思鄉的情懷以及對親人的無限眷戀的情感,這種立意與情景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作班級合唱練習時我們對四部合唱進行了簡化,采用無伴奏三聲部合唱(女高、女低和男聲)。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在莊嚴肅穆的宗教和聲中找到平和點,從創造美妙和諧的合唱音響中獲得音樂審美體驗。
再如我校的高二(四)班,由于學校在高二開設美術欣賞課,班級合唱的機會沒有了,但是在班主任的要求下,他們每周抽空進行一次合唱排練,演唱《長征組歌》等優秀作品。一開始,學生對班主任的做法有點想不通,對演唱的歌曲也有一些看法。我們降低了演唱的難度,注重歌曲的情感處理,通過幾次排練,學生的投入程度大大提高,基本能以相對優美的聲音進行多聲部的演唱,還說這首歌曲越唱越好聽。他們從不理解,到認真投入,再到積極參與,不僅歌聲越來越美,班級凝聚力也隨之提高。
通過實踐,更多的學生逐漸地認識合唱、參與合唱、最終熱愛合唱,對普及合唱藝術起了推動作用。
2、合唱選修課
我校為學生開設每周一節合唱選修課。參加合唱選修的都是熱愛歌唱且有一點演唱能力的學生,因此,我們以合唱團的要求進行較為嚴格系統的訓練。
持之以恒進行氣息訓練
合唱隊的成熟與否,體現在合唱隊的氣息是否順暢,是否能控制自如,樂句表達是否完整。呼吸是一個緩慢的訓練過程,決不是立竿見影的。
由于我們的學生沒有扎實的聲樂基礎,因此在氣息練習中,可先進行自然單純的氣息練習:
(1)先以嘶聲吐氣,待氣全部吐光后快速吸氣,此時的吸氣動作便是正確的腹式呼吸。
(2)吹小紙片:讓紙片維持同一角度,看能吹多久。
(3)吹蠟燭:讓學生想像要吹熄一根蠟燭,但要求氣息平穩,持續10秒才吹熄。
訓練時要注意:吸氣自然而緩慢,吐氣要均勻;內口打開,音量不可太大,輕聲唱;半音進行,多用元音u 、o 。
除了上述方法,還可進行帶音高的呼吸練習。
音色要統一、音量求平衡
聲音的諧調統一,是一個合唱團最重要的問題。高中階段的學生盡管基本經過了變聲期,但是聲音還不很成熟。這個年齡段的聲音不能以成人合唱的音色為準。要使合唱團的每個聲部和諧如一人,聲部之間又渾然一體,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而且必須有科學的方法。
合唱團的聲音統一,取決于合唱團員歌唱方法的統一。如果合唱隊員在歌唱方法上相差太遠,比如聲音位置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靠前有的靠后;在口型上,有的太橫有的太咧;還有的學生學成人唱歌,聲音產生不自然的抖動,這些都會使合唱隊的音色難以統一。
為了求得音色的統一,大家都要用高位置的聲音歌唱,在口型上都有近似的微“豎”狀;在聲音大跳或向上連續級進時,聲音的位置不變動,在大跳處或連續級進的高音處都進行相應的提位演唱等,盡量做到聲音方法的整齊一致。此外,音質的剛與柔;聲音的連、斷;起音時的硬起或軟起,都應做到統一。聲部內的統一是首先應解決的,因為這直接影響著合唱團音色的諧調統一。
所謂音量是相對的。只有一定程度的輕,才能襯托出一定程度的響。如果沒有輕的存在,響也就不存在了。首先要注重同聲部間的音量的平衡,不斷地提醒學生既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同時也能聽到兩邊人的聲音;如果只聽到自己的聲音,而不能聽到兩邊人的聲音,說明音量太響,反之則音量太輕。其次要注重聲部與聲部間的平衡,各聲部都處于輕響自如的狀態下自然就平衡,有個別聲部不在最佳力度區域時,就需要發揮指揮的調控作用。
音準是求得合唱諧和的關鍵
由于聲部之間合理的音準、音高關系構成了協調中的諧和,因此音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對于初步接觸合唱的高中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難題。自己演唱時只有一個聲部,音準不成問題,進行合唱練習時,同時有幾個聲部,音準就會變成很大的問題:分聲部已經練得很熟練了,合成時還是會出現音準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在合唱中告訴學生彼此傾聽、相互靠攏,培養學生的內在聽覺可以事半功倍。
內在聽覺不是天生的,它來源于我們對外界音響的感受和積累。訓練時循序漸進,從橫向的音程練習開始,逐漸過渡到縱向的音程以及簡單的和弦進行,而且盡量采用無伴奏形式,讓學生根據固定音高學會彼此傾聽,自己調整音高,達到諧和的狀態。采用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的無伴奏合唱訓練曲,對于訓練學生的內在聽覺和掌握音準有很大幫助。
(行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