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于課堂中,它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內容單一、手法單調、信息量少、課堂氣氛沉悶,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的重要方式只有板書。多媒體的出現則大大更新了這一傳統教學模式,盡可能地讓學生的聽覺、視覺、乃至感覺全部調動起來,不再拘泥于聽、讀的形式,而這種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模式則更好地體現在音樂課堂上。中學音樂欣賞課在課時中占有相當比例,初中學生對西方音樂、民族音樂的感知能力較差,加之學習任務繁重,他們不可能花費很多時間對這門藝術做深一步的了解,接觸也只停留在表面。基于這種狀況,要求教師充分利用音樂課時間,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和音樂欣賞水平,令其沉迷于流行音樂的大腦“換換口味”,也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松弛其緊張的神經,達到音樂課教學的目的。
在上學生較為熟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欣賞課時,我采用了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模式。首先,既然想利用多媒體,就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并且將現代化教學設備如卡座、音響、投影儀、放像機、影碟機等外圍設備有機結合起來,為教學服務。然后,按常規教學方式查閱大量資料,準確掌握樂曲的音樂背景,如樂曲的創作根源、故事發生的年代、其隱含的意義、想要反映的歷史問題等都要清晰地羅列于腦海中,并設法將音樂知識不失時機地穿插進樂曲的欣賞之中。然后進行課件的準備工作。這是一個工作量較大的項目。要用一節課時間完成這一音樂內容的欣賞無疑是很緊張的,僅僅放樂曲的時間就二十幾分鐘。因此需要教師課前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第一步是將需要寫板書的內容,如作者簡介、作品名稱、作品體裁、故事梗概、曲式結構、樂曲的重點、難點和樂譜等輸入到計算機中,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配以聲音、畫面。第二步是準備CD的故事片段。這樣授課時聲像并茂,學生像在看一部有解說詞的電影,不再是簡單地聽聽旋律,而是真正了解每一部分旋律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達到欣賞的真正目的,形成融洽的課堂氛圍。所以說,音樂課要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一、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常規教學中,每遇欣賞課,教師只是播放樂曲,簡單講解,使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模糊意識──音樂欣賞課就是聽聽樂曲而已,過后再問樂曲反映了什么情感、各種樂器之間怎樣相互配合的,都一概不知。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聽覺與視覺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學生對所學的內容能夠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樂器欣賞中涉及到民族管弦樂與西洋交響樂。在民族樂器合奏中,又涉及到絲竹樂和打擊樂等五個主要樂種。在樂曲欣賞中,涉及到古今中外十幾種樂器的不同音色。如何獲得最佳效果,就要發揮多媒體的功效,通過多媒體,學生把樂隊演奏時的規模陣容,指揮的風格手勢,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演員的服裝道具,演唱時的動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再如提到什么是協奏曲,如果只說定義,那么在學生的頭腦中印象不會很深,但若結合著畫面來說就會變得通俗易懂了,學生的感情也會自然而然地投入進去。一堂課下來,學生會對樂曲每一樂段所表達的情感、思想內容有較深的理解,從而轉變以往欣賞只是過過耳朵的舊觀念,可以引申為“心賞”,用心來體會。
二、令強迫性記憶轉化為情感記憶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問起:“這段旋律下行,曲調低沉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而這段旋律上行,曲調激昂又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問這些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的思路跟隨樂曲的發展而發展,理解樂曲所要表達的含義,如果利用了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學生可以觀賞到交響樂隊的實際演奏。難以理解的樂段還可以配以故事當中剪輯的錄像片段,并且有文字說明,所有這些音樂畫面同時出現,最后又有肯定的文字說明,無疑會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鮮明的印象,令強迫性記憶轉化為情感記憶。那么諸如上面所提出的問題無需教師去問,學生便會自然地判斷出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如在欣賞《梁祝》一課英臺抗婚一段時,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勢力主題,這里為了增加學生對樂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選擇英臺抗婚中的部分情節,當欣賞到這段時,播放故事片斷,學生在聽與看的同時自然地理解了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英臺反抗的主題中,小提琴強烈的切分節奏,旋律上行,表現的是英臺抗婚不嫁,同樣也播放故事情節,英臺在電閃雷鳴前與父親祝員外抗爭,所有這些都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曲的發展,真正了解到樂曲表達的含義,在潛移默化中樂曲會很容易地被學生接受。再如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曲》時,錄音配上畫面,隨著音樂旋律的跳動,屏幕上出現了茫茫的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霎時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放完音樂,學生對這首曲子的作者、曲子的旋律反映什么內容等一清二楚了。
三、變枯燥性教學為興趣性教學
現代化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的視線不再單純地固定在黑底白字的黑板上,讓課本知識都動起來,就能極大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即使是板書輸入到計算機中配以各種聲音、顏色就會讓學生感到非常新奇。如果掌握了學生情感波動情況,適時讓他們張開嘴巴,用唱譜的形式把他們的情感表達出來,那么他們的悲喜就會自然流露出來,這比常規教學中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欣賞民族器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可根據樂曲的內容,把它制成“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翠、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澗瀾拍岸、欸乃歸舟”八幅幻燈片,學生在欣賞時,既有聽的,也有看的,情趣盎然。欣賞過程中,學生完全置身于云河仙境之中,身居教室而品花月之境。這樣的課堂學習真是聽之心曠神怡,看之賞心悅目,想之回味無窮。能極好地調動起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樂是一門融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學科,音樂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樂理知識,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創造能力的同時,必須有機地融進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學中,多媒體就能夠生動直觀地表現歌曲所描繪的美麗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活動場景等,具有豐富的美育因素,對深化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種功能。
(一)教育功能。音樂教學中的唱歌教學和音樂欣賞教學,根據歌詞等內容,雖然可以通過說教對學生進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情感的凈化和道德行為的規范,但遠不及運用多媒體教學所獲得的效果好。如欣賞《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除制作、演示《鐵蹄下的歌女》的幻燈片外,還可以放映當今“舞臺上的歌星”的錄像畫面,在畫面的對比下,讓學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況。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悅感染和悲涼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內容通道多媒體再現情景后,學生的情感受到激發而產生共鳴。如教《誰不說俺家鄉好》這首歌時,教師可制作幻燈片,在幻燈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樹、松柏、麥浪”背景下,播放歌曲的演出錄音,把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藝術氛圍里,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觀存在的。音樂除了聲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在教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衛黃河》時,通過放映多媒體演唱錄像,使學生從形象、色彩、音樂旋律等視覺和聽覺方面如身臨其境,強烈地感受到樂曲磅礴的氣勢和中國人民奮起斗爭的英雄形象,從心靈深處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進而熱愛美、追求美,也就會更加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并為這種美好的生活而奮斗。
總之,“一張嘴、一架琴、一本書”的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教育和學生獲得知識的需要。多媒體教學以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自主靈活的教學方式,極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音樂課的教學應該盡可能地利用現代化多媒體設備,令其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以使教學全面應合學生的“求知”心理,引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中去,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把美妙的音樂帶入到腦海中,去體會音樂給人們無盡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