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馮子存、趙松庭、陸春齡等一代宗師后,俞遜發成為當今一代大家。他創新了17余項笛子演技,發明了口笛,他將中國竹笛演奏,推到了一個新的頂峰。在中國民族樂壇笛子演奏家中,他的演奏,內斂功力極厚,有“音樂的詩”、“有聲的畫”之稱。他的笛藝,已經到了“一指指應法,一聲聲爽神”的境地,功夫遠遠在笛外。
對他而言,每一首樂曲,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又都是一首樂曲。
俞遜發所創作的《天地太極》,是荷蘭一家演出公司別出心裁組織的即興演奏的藝術結晶。由日本的尺八、印度笛、西洋長笛、中國竹笛四位演奏家,每人出一段旋律,現場錄音。
那天下午,在德國慕尼黑的錄音棚里,俞遜發找不到感覺。深夜十二點,他走到窗前,屋外,鵝毛大雪紛紛揚揚,街上空無一人,只有昏暗的路燈在渾沌中眨著眼,看著看著,忽然,他空靈飄來,在天地合一中,他仿佛看見了中國的太極神功,那煙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邊傳來了悠悠的古剎鐘聲,一段美妙的旋律呼之而出,這就是以中國文化為底蘊的,后在歐洲28個城市巡回演出的,具有濃郁中國文化底蘊的《天地太極》一曲。
他用笛子模仿京劇名家余叔巖的唱腔移植而成的《珠廉寨》,借助了低音大笛蒼茫渾厚的音色,貼切地描摩出余先生“云遮月”特殊嗓腔的韻味,還有,根據昆曲唱腔吹奏的《牡丹亭》等曲子,成了“中國一絕”。
臺灣學者林谷珍在《玉笛飛聲》一書中寫道:“人生快意事有四:一為臺風來襲夜,一燈如豆,窩在被里看武俠小說;二是秋夜蕭瑟,浪跡街頭,漂泊獨行;三則冬風刺骨,夜邀兩三好友,巷口面攤煮酒論英雄;四曰秋湖月夜,波心泛舟,聽遜發兄吹‘瑯琊神韻’……”
而今,一場大病,又使俞遜發平添了許多新的感悟。
“前年,藝術界為我辦了‘俞遜發笛藝45周年音樂會,’我覺得我的藝術人生的句號畫得還算圓滿。可今天,我又有新悟,感到還不夠,如果我的身體好了,我將開始新的藝術旅程,我想到莫高窟去面壁,我要在那里感受人生和藝術的真諦。為自己的藝術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當然,這要看我的身體如何,我很現實,難說突發性的事件不會發生。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不要開追掉會,只要家人圍著,讓我安安靜靜地走,人死了,靈魂還沒有走,聽見哭聲,我會留戀。我的骨灰不用保留,這會給后人留下麻煩,只要掛上畢加索的攝影師為我照的一張彩色照片,放三分鐘太極音樂,我就心滿意足了!”俞遜發平和地笑著說。
聽著他談笑天地間,望著他剛毅清瘦的臉,突然我覺得,他的生命燃燒得非常燦爛。生命之美,不在于她的絢爛,而在于平和;生命之動人,不在于她的激情,而在于平靜,唯平和才見其廣大,唯平靜才見其深遠。
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樣。
(來源:文匯報 作者:施雪鈞)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