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珍先生家住臺北,出身中醫世家。他醫術精湛,用藥理念獨到。每天,他的診所中擠滿求診者,最多時,一天要看二百多個病人。說起他,劉波感激萬分:“他是一個神醫,每次看病,不用你開口,他就說出你的癥狀,每次開藥,他都告訴你用了他的藥后每一天中會有什么反應,要注意些什么,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我每次拿藥方到藥房去配藥,老藥工都說用藥奇特。”
谷先生為人非常和善,醫德高尚。每當藥吃得差不多時,他的藥方已經從臺灣傳真過來了,還經常打電話來問病情。
神奇的療效,使俞遜發感覺在做夢:“我懷疑診斷是不是出了問題?”
有一次,他問谷珍先生:“我覺得我沒得什么病。”
“很好,這是你身體告訴你一個很好的信號,這樣,你能康復得更快。”谷先生說。
聽俞遜發介紹后,我對這位神秘的中醫產生了濃厚興趣。八月下旬的一天,我在他家見到了谷珍先生。
他從浦東機場下了飛機后,直接來到俞遜發家。50開外的谷先生風度儒雅,講話低聲和氣,極有涵養。他告訴俞遜發:“我這次到了西藏,高原反應使我對中醫用藥又有新的理念,這次,我決定按照新的思路為你開藥方。”他在看了俞遜發7月里拍的X光片子后,顯得很高興,他號脈后說:“你的脈象很好,而且越來越好。我看,半年后,你可以不用吃藥了!”
他轉過臉來笑著對我說:“俞先生吃我的藥覺得很對路,我呢,為他治療十分順手,你說,這是不是緣分?”神了!
聽了谷珍先生一番話,俞遜發開懷大笑。生命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他對我說:“如果我病好,我要開始新的生活,人生的絕妙在于如東坡先生所言,‘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四)人生的境界留得殘荷聽雨聲
臺灣國樂界的林谷珍在書中寫道:“人生快意事有四:一為臺風來襲夜,一燈如豆,窩在被里看武俠小說;二是秋夜蕭瑟,浪跡街頭,漂泊獨行;三則冬風刺骨,夜邀兩三好友,巷口面攤煮酒論英雄;四曰秋湖月夜,波心泛舟,聽遜發兄吹‘瑯琊神韻’……”
俞遜發的天人合一境界,來自于“吸天地之靈氣,納山川之底蘊”。“自然之中有深意”,正是俞遜發從藝四十多年后的人生感悟。“留得殘荷聽雨聲”,又呈現出人與自然的有情對話。
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臨危不亂、心靜如水、物我兩忘的境界,在人與自然的對話中,他積累了深厚的人文功底和學養。他與彭正元一起創作并得到全國大獎的笛子獨奏曲《秋湖月夜》,就展現了“北斗為杯,江水作酒”的情操與氣度;他根據歐陽修《醉翁亭記》創作而成的《瑯琊神韻》,是心靈、思想、品德上的回歸自我,還諸天地;他十分喜愛“匯流”一曲,這其中有揮灑出生命韌性與光彩的“匯流”精神……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