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曲云,女,漢族,1946年5月生于西安,九三學社社員。山東省平度市人。1970年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本科學歷。現在陜西師大藝術學院音樂系從事箏專業及民族音樂學教學、研究工作,1997年晉升為教授。現任陜西省秦箏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古箏研究會理事,陜西省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
我生長在一個藝術家庭,從小在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氛圍中成長,小學畢業后考入西安音樂學院附中,師從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周延甲、高自成先生系統學習中國古箏藝術,幸得名師點撥和指教,使我的藝術之旅一開始就步入正軌。在后來的民間藝術團、《仿唐樂舞》團、唐·燕樂研究室及西安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室的工作中,得到中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李石根先生及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的長期培養和指導,更使我從音樂實踐到理論研究得以全面發展。尤其是為李石根先生做助手的階段,就為自己選定了西安古樂這一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方向。
在藝術上,我追求真實的情感和完美的境界,講究作品的氣韻和意境,注重演奏的風骨與神貌、高雅的格調和自然的音樂表現。經過幾十年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我以自己典雅濃郁的演奏風格和深刻獨特鮮明、細膩的音樂作品和著作,立足于秦箏演奏、教育領域。本人創作或挖掘整理并演奏的箏曲,已成為秦箏流派的代表作,并在海內外形成日益廣泛的影響。
在從事秦箏演奏、著力培養民族藝術新苗的同時,我長期堅持從事科研工作,積極建立理論體系,從而為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奠定了可*而堅實的基礎。多年來,我發掘整理了多部久已失傳的秦箏曲譜和音響。我撰寫的論文《西安古樂中的大琴》對箏譜的發現填補了音樂史中的一項空白,使學界公認了秦箏流派的存在。我發表的其他一系列音樂史、音樂教育方面的論文,也為自己進行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優化教學內容,我編寫出多種優秀教材,將自己多年來在教學實踐和表演中的體會與經驗,認真總結,升華到更為理性、更為規范的樂學體系之中。例如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陜西箏曲》這部專著,收錄了我的系列論文及多年來發掘整理的已經失傳的秦箏譜和創作作品;由香港雨果公司、新加坡黃河公司、香港龍音公司分別以本人的代表作品《香山射鼓》做標題的三部CD專輯,都已成為國內外多所音樂院校專業教學的范本。作為以往被稱作“啞巴音樂史”珍貴的音響資料,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和好評。
我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本人在藝術學院首先開設了箏專業課,主持創建了民族器樂教研室和音樂學碩士點,我所講授的箏專業課及民族音樂概論課深受歷屆學生的歡迎和好評。在校園、宿舍時常可以聽到學生刻苦練琴和傳唱課堂范唱的民歌。本人也因此獲得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獎。
在教學中,我不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倡導并力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創立新的教學規范。比如古箏教學長期以來一直采用一對一的師徒型授課方式,其最大弊端是教學資源的巨大浪費,教育效益的低下以及學生之間缺少交流和對比。經過反復探索與實踐,本人率先成功地實施大班集體授課法,大大提高教學效益并增強了學生專業競爭意識。
在民族音樂概論課教學中,“采風”是教學的重要內容。自1996年以來,我要求同學們在寒假深入家鄉民間及民俗節日中進行采風活動,開學后,來自全國各省、地、市的同學們在課堂上匯報采風的內容和感受,再由老師引導分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同學們感到收獲很大,同時,這一做法打破了單一地點,單一樂種的傳統采風習慣,節約了經費,豐富了內容,開闊了學生眼界,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將這種教學方法傳授給青年教師,同樣在其他專業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教學中,我一貫恪守教師職業道德,積極響應學校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倡導,堅持教書與育人并重,注重培育品學兼優的人才。本人尤其重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在自編的民族音樂教材中,重點突出本世紀愛國主義民歌的大量曲例,如《賣娃娃》、《種洋煙》、《長工苦》等,讓學生了解屈辱的近代史中真實的歷史寫照和反帝、反封建和愛國主義民歌的歷史背景,培養學生們自覺的愛國主義熱忱,以此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