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調箜篌,新型彈撥弦鳴樂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礎上,設計制作轉調機械結構,使其成為結構完善、造型優美、表現力強的樂器。
1981年4月,雁柱轉調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陽音樂學院的科研項目,張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礎上,完成了轉調機械結構的設計,由院辦工廠承擔試制任務,民樂系還派了三年級學生趙廣運參加了琴體制作、油漆和裝配工作。1982年12月首先制出了八個調的雁柱轉調箜篌,通過沈陽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鑒定并移交教學使用。在鑒定會上,沈陽音樂學院講師張愛蘭用這架箜篌演奏的《山里人》、《漁舟唱晚》、《二泉映月》和《秋思》等古今樂曲,頗富特色,尤其可以用來演奏復調性音樂作品。
1984年,張琨又與本院孫海濤、楊品清和楊蘭芝等人合作,最終完成了雁柱轉調箜篌的科研項目。研制的這架大箜篌,通高200厘米、底長90厘米、寬20厘米。琴柱呈鳳凰靜立形,琴頭雕刻“ 鳳回首”裝飾。底座設踏瓣和變音傳動裝置,上方曲木兩側鑲嵌厚銅板、置金屬弦軸。下方的共鳴箱,呈立體式雙面琵琶形,兩側蒙以魚鱗松或桐木面板,上置箏式活動雁柱。張兩排88條尼龍弦或尼龍纏鋼絲弦,每排44弦,按C大調七聲音階排列,相對應的兩弦同音,共44 音。音域bB2—#c4,達六個八度另兩個音,在中間的三個八度音域范圍內為壓顫音區。通過踏瓣的控制,可轉十二個調,轉調后各音階、音程關系準確。這種箜篌已被載入《 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1988年,雁柱轉調箜篌在北京第一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上亮相,立即受到世界各國朋友們的廣泛重視。美國《中報》、泰國《星暹日報》分別做了報道。1989年,此琴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年4月,荷蘭萊頓出版的音樂雜志《磬》,還對這架箜篌做了詳細介紹。
沈陽音樂學院趙廣運,在總結、繼承前輩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集歷代改革之大成,吸取雁柱箜篌之優點,也于1984年底制成一架轉調箜篌,并邀請中央民族樂團箜篌獨奏演員崔君芝前去試奏,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