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君芝,是當代我國首位箜篌演奏家,北京人,自幼生長在書香門第。1979年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主修鋼琴、二胡,兼習豎琴、馬頭琴、古琴、古箏和琵琶。鋼琴師從洪達林教授,二胡師從王國潼大師,豎琴師從魏曉曼、甘培雪、左蔭等名家,并在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進修豎琴,師從德國著名演奏家米勒。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她以多種民族彈弦樂器的演奏技巧為基礎,借鑒豎琴的彈奏手法,創新了一整套箜篌演奏技法。演奏時,采取坐姿,將共鳴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別彈奏兩側琴弦,也可左手彈弦、右手按弦。可在雙排弦上運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壓、顫技巧,具有獨到之處,還可演奏泛音、搖指、輪指及各種音色變化的各種手法,并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壓技巧,由于樂器結構和性能優越,可以雙手同時演奏旋律與和聲。轉調箜篌音域寬廣,和聲色彩豐富,音色纖細柔美,既有豎琴的音響效果,又有古琴、古箏的韻味,可以完美地表現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和風格。
轉調箜篌的研制成功,使千年古樂箜篌得以復蘇并高度升華,填補了我國民族管弦樂隊的空白,它以嶄新的面貌、獨特的風姿,不僅屹立于中國舞臺,還登上世界樂壇。1981年以來,崔君芝帶著雁柱箜篌先后在日本、香港、奧地利、新加坡、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瑞士等國家和地區舉辦箜篌獨奏音樂會。十年里她三次應邀參加世界豎琴大會,并 舉行獨奏音樂會,把我國的箜篌推上了世界樂壇。她除了擅長彈奏反映我國悠久文化的民族樂曲外,還能自如地在箜篌上演奏肖邦、德彪西等鋼琴大師的作品和世界豎琴名曲,博得國際同行和各國音樂家與聽眾的贊譽。一位法國音樂家說:“我從未聽過箜篌獨奏,原來它是一種東方特有的美。”在第三屆世界豎琴大會上,與會者稱頌雁柱箜篌是“豎琴樂器中最美的、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東方豎琴。”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欣喜題詩:“箜篌古雅樂,失傳多歲時,振興復創造,喜有崔君芝。”著名畫家范曾先生在《贈箜 篌妙手崔君芝》詩中道:“叩玉聯珠意入魔,行云暫遏眇微波。蕭蕭嚴子箜篌引,惆悵千秋憶渡河。”崔君芝曾榮獲文化部授予的箜篌表演優秀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表演紀念獎和美國首屆世界豎琴比賽藝術家榮譽獎等。1996年,崔君芝將自己多年的箜篌演奏藝術實踐,編著成《箜篌天地》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箜篌演奏法和樂曲集。她還為國內的陜西、江蘇、山東等地歌舞團培養了演奏人才,陜西省古典樂團的劉麗,如今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箜篌演奏家。她的學生還遍及日本、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亞、美國和瑞士等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我國作曲家為箜篌創作和改編了許多樂曲,其中獨奏曲有:《高山流水》(李煥之)、《湘妃竹》(崔君芝)、《漁舟唱晚》(曹正、崔君芝)、《月兒高》(瞿春泉、崔君芝)、《陽關三疊》(楊通八、劉文金)、《思凡》(唐洪云)、《臉譜》(李海輝)、《絕句》(李海輝)、《洛神》(馮廣映)、《文心雕龍》(崔君芝)和《民歌組曲》(張福全、崔君芝)等,重奏曲有:箜篌、簫二重奏《清明上河圖》(劉為光)、箜篌洞簫二重奏《妝臺秋思》(杜次文)、箜篌豎琴二重奏《魚美人》(吳祖強、杜鳴心,改編杜詠)等,協奏曲有:箜篌與民族樂隊《汨羅江幻想》(李煥之)、箜篌與合唱、民族樂隊《箜篌引》(李煥之)、箜篌與民族樂隊《古陵隨想》(施萬春、楊青)、箜篌與樂隊《孔雀東南飛》(何占豪)、箜篌與弦樂隊《彝族舞曲》(楊智華)和箜篌與弦樂隊《二泉映月》(陳家駒、張定和)等。《高山流水》表現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藝術構思。《湘妃竹》是以漢代名曲《塞上》為素材創作而成,樂曲描繪了洞庭湖畔湘妃竹林秋曉晚晴的景色,用雅潔坦蕩的音樂內涵,歌頌了竹子的高尚氣節。此曲獲全國第一屆民族器樂創作評比二等獎。《漁舟唱晚》表現了夕陽西下,湖光山色無限美好,漁人蕩槳歸舟時的歡樂情景。《月兒高》以唐代名曲《霓裳羽衣舞》為基礎創作而成,據傳,原曲是唐代皇帝夢游月宮,醒后譜下之曲。《思凡》據昆曲唱腔《尼姑思凡》改編,靜中有動的引子和尾聲,再現了仙桃庵晨鐘暮鼓、香煙繚繞的意境。《臉譜》用現代寫意手法,再現了我國傳統戲劇中的各種不同人物的性格面貌。《清明上河圖》以宋代音樂大師姜白石的音樂為素材,以宋代大畫家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為題材創作而成,此曲曾獲亞洲廣播音樂作品一等獎和澳大利亞最佳音樂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