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從未聽過這樣的聲音,清新空靈,伴著帶有泥土氣息的舞蹈,就像少女站在山的對面朝山這邊的青年歌唱心聲,而我儼然成了這邊的少年。”正在觀看演出的郭女士興奮異常。
3月17日晚,“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演‘瀟湘風情’·湖南專場”(以下稱演出)在北京天橋劇院上演,整個演出向觀眾揭開了湘西民族藝術的神秘面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塊神秘而美麗的土地。這里有沈從文筆下的鳳凰古城,在這里生活著古老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還有極其豐富的文化藝術,如咚咚奎、苗歌、苗鼓、蘆笙舞等。十幾年前,他們的藝術還藏在湘西山寨閉塞的門窗之中,現在卻已經走出山寨,走遍全國,走向了世界。
田隆信和“咚咚奎”
身著黑衣,頭包黑布,肅穆的表情刻在臉上,剛毅的品質藏在眼神中——這個人叫田隆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演出中,田隆信表演的《咚咚奎》贏得陣陣掌聲。
咚咚奎,一種土家族流傳非常廣泛的竹管樂器。
“它的聲音聽起來像‘咚咚奎’,樂器因此命名。”田隆信說,“關于咚咚奎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相傳秦修長城時,抓走了土家族青年巴涅。他的妻子冬冬日夜盼望丈夫早日歸來,天天上山張望,但始終不見丈夫身影。冬冬就采來一根竹子做成笛子,日日獨奏,寄托悲思,直吹到哀怨而死。后人懷念冬冬,也學著她的調子吹起竹笛,并把此笛命名為咚咚奎。不過,這只是傳說,沒有文字記載。”
如此美妙的樂器是怎樣制作的呢?田隆信輕撫著手中的咚咚奎說:“其實很簡單,取一段小竹子,保留一端的小節,管身開三個或四個音孔即成。可以吹出五個音階。普通人三到五天就能學會。”
三五天就可以學會的樂器,真要學好了學精了,卻可以震動世界。
1987年8月19日,田隆信帶著咚咚奎,赴波蘭參加了第六屆國際民間歌舞聯歡節,并表演了土家族樂曲《山寨的清晨》。田隆信在國際舞臺上吹起了咚咚奎,清脆高亢的曲子聲感動了全場觀眾,大廳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那次,中國的咚咚奎、前蘇聯的鷹笛、埃及的蘆葦笛有幸被推選為領奏樂器。”田隆信自豪地說。
演出結束后,有很多外國人圍住田隆信,豎起大拇指,連聲夸贊說:“OK,OK,OK!”還有一些外國人拿著田隆信的咚咚奎,仔細地看著。演出取得了成功,田隆信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沒想到我們民族的咚咚奎能給國家帶來這么大的榮譽。”直到今天,田隆信講起這些往事都透著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