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是借鑒中國笙簧發音原理而形成的一種既能夠獨奏又能伴奏的簧片樂器。手風琴的聲音清脆宏亮、飽滿均勻,音色圓潤細膩,變化豐富,利用手指與風箱的巧妙結合,能夠演奏出多種不同風格的樂曲,可以說一架手風琴就是一個小型樂隊,故而被譽為“背在身上的小樂隊”。
一、世界手風琴的發展
手風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下半葉。1777年,中國器樂“笙”由意大利傳教士阿莫依特神父傳入歐洲,隨即出現了手風琴的前身樂器,1822年德國人布期曼制造出帶有手控風箱和鍵鈕的琴,1929年,奧地利人達米安在此基礎上,成功地改良創制了基本結構和性能與現代手風琴十分接近的早期手風琴。
二、我國手風琴發展概述
我國的手風琴藝術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興起和發展的,自1950年東北音專(沈陽音樂學院的前身)手風琴專業的設立,我國便開始了在手風琴專業領域的發展。隨著手風琴那優美的旋律第一次在部隊的營房里響起,手風琴在我國經歷了長達20年的啟蒙階段。之后從部隊到地方、從工廠到學校、從城市到農村便到處都能聽到手風琴特有的旋律,在我國人民群眾中手風琴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普及。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和部分音樂藝術院校也逐步開設了手風琴專業必修課、主修課。國內的手風琴學術交流活動日益增多,專業手風琴演奏隊伍不斷壯大。從1981年中國音協北京手風琴專業組成立,到1989年全國手風琴學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手風琴演奏藝術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與此同時,我國的手風琴制作也取得了飛速發展,研制生產了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由低音高級演奏手風琴。這一切都為手風琴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我國手風琴的民族化特點以及創新
手風琴在中國的發展與政治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新中國成立后,手風琴在中國開始興起,群眾性的歌詠活動在全國上下形成熱潮;文革時期“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活躍在舞臺上下,一些革命歌曲、樣板戲在各地唱響;改革開放后一批批帶有新思想的樂曲帶動了人們創業的熱情。手風琴被人們稱為“背在身上的小樂隊”。因為它既可擔任獨奏,也可參加伴奏、重奏、合奏,加之易學易懂,攜帶方便,手風琴便成為非常合適的演出和伴奏樂器,這為手風琴表現中國風格的音樂提供了很多機會。
(一)手風琴理論的發展
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手風琴理論知識書籍的出版,使更多的手風琴愛好者猶如找到了開啟手風琴竅門的鑰匙,對了解掌握手風琴的特點提供了很大幫助。50年代初期,我國的手風琴教科書有《手風琴獨習》、《手風琴教科書》等。天津音樂學院手風琴專業編輯了《手風琴教材》;區湛彝編寫了《手風琴演奏法》、《手風琴伴奏處理法》; 70年代我國著名的手風琴演奏家、教育家張自強先生編寫的《手風琴演奏法》,影響了我國一代手風琴學習者和演奏者。隨后,更多的有關手風琴演奏技巧理論研究的文章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其中包括曾健的《談談風箱的運用》和《連奏與斷奏》等。
90年代以來,《全國手風琴演奏考級作品集》、《手風琴考級教程》等各類教材和手風琴作品集的出版空前多樣。據不完全統計,90年代以來出版的各類教材和手風琴作品集達40多種。這些教材和手風琴作品集極大地豐富了手風琴學習者和演奏者的曲目量,開闊了手風琴演奏者的視野。
(二)手風琴技巧的使用及民族風格的表現
手風琴的音色變化十分豐富,手風琴的演奏技巧也很多。利用手風琴的發音特點和技巧演奏、改編中國樂曲,取得了嘗試性的成功。這些作品大膽追求中國民族風格的表現,手法新穎豐富,顯現出中國音樂的民族特點。
1962年曾鍵先生將民樂曲《喜洋洋》改編為手風琴獨奏曲,表現了手風琴的中國風格。在樣板戲里加入手風琴,根據京劇《智取威虎山》改編的手風琴作品《飛速前進》使用手風琴中風哨的裝置,極其逼真地渲染了茫茫雪原寒風呼嘯的氣氛,巧妙的將手風琴與中國古典戲曲藝術融化合一。曾健先生根據同名歌曲改編的《我為祖國守大橋》,運用“抖風箱”以及四個“減七和弦”同時演奏的手法表現火車飛跑的形象,使音樂所表現的形象更加鮮明。王碧云的作品《小司機》用“雙音”和“切分音節奏”對汽車鳴笛聲進行模仿;楊智華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用“裝飾音”使民族樂器馬頭琴的特有音色在手風琴里發出來;儲望華根據《白毛女》舞劇音樂改編的手風琴《白毛女組曲》運用了“抖風箱”、“震音”等演奏方法等等。這些手風琴的技巧被巧妙的運用,進一步拓寬了手風琴的表現技巧,增強了手風琴的表現力。這種敢于創新的精神為手風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道路作了成功的嘗試。
(三)手風琴作品的創作
從手風琴獨奏曲《喜洋洋》開始,一些優秀的手風琴作品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原本遭到壓制的文藝創作環境,卻成為手風琴更多的汲取中國文化養分的條件。手風琴獨奏曲《吹起蘆笙跳起舞》吸取了我國少數民族樂曲特點,用手風琴奏出了蘆笙的音色和效果,豐富了手風琴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手風琴作品《歡迎叔叔凱旋歸》《士兵的光榮》《我是一個兵》和《騎兵進行曲》等一些手風琴作品構思精巧,情緒樂觀向上,利用手風琴高亢的音色特點,體現出軍旅文化積極向上的精神品格。《花兒與少年》《打虎上山》《紅太陽照邊疆》《牧民歌唱毛主席》《火車向著韶山跑》《學習雷鋒好榜樣》,還有楊文濤根據鋼琴協奏曲《黃河》改編的《保衛黃河》等作品,以及后來的《我們的事業比蜜甜》《瑤族舞曲》《楊柳青》《夕陽簫鼓》等,都充分利用了手風琴音色豐富的特點,將手風琴的機械性能與表現手法發掘和發揮得恰到好處,成為不可多得的優秀手風琴作品。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推動了手風琴中國民族化的發展。(來源:樂器雜志 文/孫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