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非老人在用自研的“太極琴”演奏。(丁京 攝)
淮北晨刊訊出于對二胡的熱愛,對環保理念響應,家住相山北路的秦知非老人經過多年研究、實踐,升級二胡制造工藝,用環保材料替代傳統蛇皮,制作出音色同樣出眾的“太極琴”。 難能可貴的是,這一創新,不但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也被我市選為地方精華項目之一上報省世博辦,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預選項目,有機會于5月份亮相世博,成為展現在世界面前的“淮北元素”。
秦知非年過7旬,作為上世紀60年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高材生,卻對二胡情有獨鐘,成為他幾十年來工作以外的最大愛好。從淮北704臺退休后,秦知非老人一度遷居上海,然而他對二胡的熱愛依舊,開始收起了學生教二胡。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上海音樂學院一位教授無意間的談話,觸發了他發明的靈感。
二胡,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從唐朝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二胡飄出悠揚、婉轉琴聲的關鍵在于琴的蒙皮的質量好壞,因此上等二胡的蒙皮選用的是一級保護動物金花蟒蛇的表皮,價格不菲。秦知非從音樂學院教授口中了解到,由于需要量大,東南亞的野生金花蟒蛇被捕殺將盡,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將蟒蛇被列為保護動物。因二胡的蒙皮是蟒蛇皮,國內許多出國表演的學生攜帶二胡很難通過國外海關。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拔揖拖,能不能找到一種材料替代蟒蛇皮制作二胡,同時又不改變二胡的音色呢?”自從有了這個想法后,秦知非老人放棄在上海的教學,2006年返回淮北,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升級二胡的研究上。
2008年,經過2年的反復試驗,一把嶄新的“太極琴”制作完畢,這把琴用陽板、陰膜、音管聯合組成振膜系統取代傳統樂器的單層蛇皮振膜,制作材料全是普通、環保的環氧玻璃布層壓板、揚聲器振膜、紙張等,突破了傳統制造工藝,制作成本只有傳統二胡的四分之一。因該琴振膜運用中華太極學說由陰陽二膜組成,故稱“太極琴”。
演奏時,“太極琴”的陽板和陰膜同步震動,發出剛柔相濟、優美和諧之音。上海音樂學院的民族樂器教授見到秦知非制作的“太極琴”,連連感慨音色純正。當年,在上海一次樂器展覽會上,“太極琴”受到云南一位琴商的賞識,當即預訂了20多把。
2010年,“太極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可為國家專利發明。秦知非老人說,雖然他遷居上海,但由于在淮北工作生活了大半輩子,對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2009年,秦知非將“太極琴”申報國家專利時,在填寫屬地一欄時,雖然可以填寫上海,擴大專利的影響力,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淮北。
距上海世博會開幕還有近2個月的時間,秦知非老人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貼有淮北元素的“太極琴”,能在黃浦江畔奏出悠揚、婉轉的曲調,將中國民族樂器的魅力淋漓盡致地向全世界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