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樂器帶動一個省的民族器樂興盛,一件樂器推動一個國家民族音樂的振興;一個省里成長起來的演奏家、教育家有幾十位遍布全國,一個省里創作出來的器樂曲有幾十首在全國流行。這就是被人們譽為“二胡之鄉”的江蘇,在這方民間音樂豐厚土壤中孕育、壯大的民族音樂領軍樂器之一的二胡藝術。近百年來,二胡已成為我國民眾最為喜愛的樂器,同時也是最為普及的樂器。在鐘靈毓秀之邦的江蘇,尤其名家輩出,它的演奏藝術和樂曲創作在建國以后更是傳承彌新、求變升華。
江蘇江陰人周少梅是江蘇近現代二胡藝術探索的開山人物。20世紀初,周少梅從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創作,也是我國近現代最早的國樂教師之一,在其3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劉天華、吳景略等國樂家都曾受教于他。華彥鈞(阿炳)常和他在一起切磋技藝。周少梅對二胡的形制進行了突破性的改進,加長琴桿,擴大琴筒,改換琴弦,使音量音色有了很大改善。他將二胡原只限于一個把位的演奏擴展到三個把位,開創性地提升了樂器的表現空間。
劉天華以《光明行》、《良宵》為代表的10首二胡曲、47首練習曲,成為后人演奏的經典曲目和練琴曲。劉天華把二胡帶進了高等院校,他的學生儲師竹、蔣風之、陳振鐸和劉北茂再行傳承,成績卓然。江蘇無錫人華彥鈞的傳世名作《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等樂曲,更以其中國風格的審美內蘊傳遍世界。
閔惠芬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民樂界最受敬重和最具影響力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的演奏富有激情,對樂曲理解深刻,處理細膩,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閔惠芬把《長城隨想曲》(劉文金曲)用感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她演奏的《新婚別》、《江和水》、《洪湖隨想曲》、《陽關三疊》等樂曲都透射著她對藝術對人生的追問與思索。
著名二胡演奏家陳耀星為江蘇常熟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文工團藝術指導。在幾十年的二胡藝術生涯中,他對二胡的演奏技巧進行了突破性的發展,1976年,陳耀星創作的二胡曲《戰馬奔騰》在全國流傳開來,樂曲激昂奔放,其中的創新技法為人們爭相學習演奏,給當時的民樂舞臺注入了清新的氣息,到如今這首經典樂曲仍在音樂會上廣為演奏。
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江蘇南京人,江蘇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江蘇省音協主席。他博采眾長,融匯貫通,刻意求新,逐漸形成了柔美舒展、清新流暢的演奏風格。他除了演奏外還積極參與音樂創作、擔任民族樂隊的指揮。所創作的主要作品有:二胡獨奏曲《歡慶鑼鼓》、二胡獨奏曲《江南春色》和二胡協奏曲《楓橋夜泊》、民樂器樂曲《姑蘇情》。指揮江蘇省歌舞劇院民族樂隊演奏的民族器樂曲被編輯成《歸》、《月》、《吟》、《舞》、《中國民族器樂精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