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閔惠芬、陳耀星、朱昌耀為代表的杰出二胡演奏家,包括目前在全國各地活躍著的二胡才俊,他們或少兒時在江蘇接受啟蒙教育,或青年時在江蘇接受優秀的傳承,或是江蘇籍二胡教授的學生,地美水潤的“二胡之鄉”江蘇為他們提供了豐腴的民族音樂土壤。他們是:肖白鏞(師從項祖英)、王國潼(師從蔣風之)、王少林(南京人)、芮小珠(南京人)、楊積強(南京人)、周維(江蘇人)、沈正陸(濱海人)、錢志和(常州人)、歐景星(南京人)、楊易禾(無錫人)、高揚(南京人)、許可(南京人)、余蕙生(師從馬友德)、卞留念(南京人)、鄧建棟(無錫人)、陳軍(常熟人)、召喚(高郵人)、林感(南京人)、陶凱莉(南京人)、李源源(南京人)等。
培養二胡藝術人才,已經成為幾代江蘇教育家的文化自覺,他們嚴謹的教學追求和不求聞達的奉獻精神,早已融進了年輪的濡沫。他們是:儲師竹(宜興人)、劉北茂(江陰人)、陳振鐸(師從劉天華)、蔣風之(宜興人)、陸修棠(昆山人)、甘濤(南京人)、閔季騫(宜興人)、瞿安華(武進人)、張銳(南京前線歌舞團,師從陳振鐸)、馬友德(南京藝術學院)、吳之珉(吳縣人)、張韶(武進人)、項祖英(蘇州人)、趙寒陽(常州人)等。
從歷史上看二胡技藝的逐漸提高,推進了二胡樂曲的創作;演奏創作曲目跟進時代,又促成了演奏家的技巧再上層樓,這兩者互為因果。劉天華創作的《良宵》、《光明行》、《空山鳥語》、《燭影搖紅》、《悲歌》等二胡曲,開20世紀二胡藝術發展的先河;華彥鈞創作的《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成為后人演奏之經典,有的還被評定為20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新中國建立以后,大致有:閔惠芬創作的《洪湖人民的心愿》、《陽關三疊》等,莊漢與陳耀星創作的《水鄉歡歌》、陳耀星創作的《戰馬奔騰》、《陜北抒懷》等樂曲,崔新與朱昌耀創作的二胡協奏曲《楓橋夜泊》,朱昌耀創作的《歡慶鑼鼓》、《江南春色》,王建民創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第三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莊曜、楊易禾創作的《雪山贊》等。總之,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的今天,若沒有可觀的、優秀的二胡樂曲創作做支撐,江蘇二胡藝術不可能出現當前繁盛的大好局面。
江蘇的二胡演奏藝術和二胡樂曲的創作,歷經了百年的探索追求,幾代人的磨礪,日見其新,致及絢爛,已成為我國民族音樂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曹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