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巴,景頗族雙簧氣鳴樂器。“洞巴”是景頗族景頗支系語音譯,為漢語帶牛角的管笛之意。載瓦支系語稱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隴川、瑞麗等地。
歷史較久遠。在景頗山寨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有一家景頗農(nóng)戶,膝下無子無 女。他們從別人那里抱來一個小男孩為養(yǎng)子。但這戶農(nóng)家對養(yǎng)子非常刻薄。每逢稻谷將要收 割前總是把他一個人早早趕到田里轟鳥雀。這個孩子孤伶伶地守在田邊,悲傷地流下了眼淚。 有一次,他無意地將一節(jié)稻稈含在嘴里,一吹,竟發(fā)出了聲音。他覺得很有趣,又隨意把稻稈插到一個竹筒上,竟吹出更好聽的聲音。最原始的洞巴就這樣出現(xiàn)了。它世代相傳, 直到今天。
形制與嗩吶近似,由管身、簧哨、芯子和喇叭口組成(圖)。規(guī)格大小不一,常見者全長5 2厘米左右。管身用質(zhì)地較軟的木料或銅制,民間多采用當?shù)厮a(chǎn)的小米果木或鹽水果木,上細下粗,呈錐形管狀體,管長30厘米左右,管首外徑2.5厘米,管尾外徑4 厘米左右,管身上開有五個或六個圓形按音孔,均設(shè)有一個背孔,現(xiàn)多為六孔洞巴。簧哨用麥稈或稻稈制成,上扁下圓,外形似扇,長2厘米左右。芯子木制,呈空心圓錐體,上端安置簧哨,下端插入管首上端,也有用空心雞毛管作芯 子的。喇叭口是洞巴的共鳴筒,用牛角或木料掏空制成,一般長10厘米~15厘米,木制者呈 稍粗 的錐形,套接于管尾下端,起擴大音量的作用。牛角喇叭口的洞巴,景頗族又稱厄阿茸洞巴,“茸”是牛,“厄阿”為角,意即牛角洞巴。
景頗族民間較古老的洞巴,全長62厘米~74厘米,管身木制,上細下粗,呈管狀錐形體,由三節(jié) 組成,下端不設(shè)喇叭口。各節(jié)間由銅制插座連接,不使用時可拆卸保存。管首和管尾兩端鑲有銅箍,銅插座和銅箍之上刻有圖案花紋或精美雕飾。
北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 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的洞巴,全長73厘米,管身用果木制成,管長44厘米,首端外徑2.2厘米,尾端外徑3.5厘米,上面 開有五個(前四后一)圓形按音孔。喇叭口木制,為稍粗的錐形體,口高21厘米,下端口徑4.6厘米。管首鑲有銅箍。喇叭口下端包有銅皮,其上雕刻有鳳凰、祥云和花邊圖案,正面鑲有一枚用銀絲編成的花朵,中央的花蕊則為一顆紅色的松耳石,既古樸,又別致。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管,左手在上,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正面上三孔 ,右手在下,食指、中指按正面下兩孔,口含簧哨吹奏。可發(fā)出七個音:g�1、a�1、c�2 、d�2、f�2、g�2、a�2,筒音通過嘴唇控制,可往下低到f�1。音色有如中音嗩吶,粗 獷、渾厚而悠揚。音量較大,適宜戶外演奏。可用于獨奏、器樂合奏 或歌舞伴奏。常在節(jié)日慶祝場合或大型歌舞中應(yīng)用,是傳統(tǒng)歌舞《目瑙縱歌》伴奏樂隊的 主 奏樂器。在景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jié)日——目瑙節(jié)那天,數(shù)百里山鄉(xiāng)老幼咸集,盛裝歡聚, 載歌載舞,樂手們吹響洞巴,為伴奏樂隊領(lǐng)奏,與之合奏的樂器有增疆、和鈸,為首的象腳鼓演奏者,則是群眾舞蹈隊伍的領(lǐng)舞,這熱烈歡騰的場面,蔚為壯觀。
在景頗族,每逢谷物成熟時節(jié),青年們也要在田野間吹響洞巴,曲調(diào)長短自由,多為即興吹 奏,人們喜聞樂見,既是娛樂,又防雀護糧。在景頗人喪葬儀禮中,洞巴奏出低沉哀傷的曲 調(diào),在大、小的叮咚節(jié)奏伴和下,表示對去世老人的悼念。 此外,景頗族人們過年、新婚夜、吃新米或放牧?xí)r,也要吹奏洞巴。景頗風(fēng)俗,洞巴可由秋 收前一直吹到春節(jié)以后,春耕大忙季節(jié)便不再吹奏,同時也忌諱在家中演奏。傳統(tǒng)樂曲有《 目瑙縱歌》、《豐收歌》、《董嘎舞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