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音樂創作空前繁榮、發展,作曲家們在學習西方現代作曲技術的同時,也在探索著中國新音樂的發展道路。對各種現代作曲技法的嘗試及對西方現代音樂中不同風格的模仿曾風靡一時,備受中國新一代作曲家們的青睞,對傳統作曲技法的否定甚至成為一時的潮流。伴隨著新的作曲技術的運用,新的美學觀念也影響著人們對新音樂和音響的追求。
在各種新音響成為音樂創作中追求的主流時,施萬春則并沒有盲目地追趕時尚,仍堅守著自己看似保守的創作路數,用他對藝術、對人生深刻的感悟,通過代表作曲家獨特風格的音樂語言,用一片真情譜寫著能與聽眾心靈相通的動人音樂。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實踐之后,回過頭來從新審視施萬春的音樂,發現他的音樂實際上并不保守,而是用他的敏銳和智慧在繼承和創新之間探索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并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與選擇。
2008年8月23日,本網站記者有幸采訪到了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原作曲系主任施萬春老師。
記者:施老師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抽時間接受我們的采訪。學作曲在外人看來是很高深的,您覺得學作曲要具備怎樣的條件?
施萬春:衡量一個學生適不適合學作曲,首先要看他聽音樂時能不能感動他,與音樂有沒有共鳴。如果一支曲子聽下來,他熱淚盈眶,完全進入到音樂里,這樣的學生就是一個很好的苗子。其次是看他有沒有音樂。這里的音樂不是說只要會彈琴就可以了,而是要有心靈與音樂的交融,也是與音樂的共鳴。有的學生彈琴很好,技術很好,但是聽上去沒有音樂。這樣的學生不行,連自己都感動不了怎么去感動別人?有的學生不會很高深的技巧,但是他彈琴時完全跟變了個人似的,這樣的學生也是良才。最后,從一個人的言談話語、從他彈琴能夠感到他非常熱愛音樂,盡管不懂作曲沒有關系,但一定要熱愛音樂,這就是條件。還有的學生耳朵特別好,鋼琴彈的特別好,又喜歡作曲,渴望學音樂,這樣的學生我一定會收。我是憑著經驗對入學的學生進行篩選,完全看學生的素質。
記者:您覺得學生在學作曲的時候,應該重視哪方面的素養?
施萬春:對于作曲專業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練好基本功,特別是傳統技法。和聲、復調、配器、曲式四大件非常重要,千萬不能忽視。傳統的功底非常非常重要。傳統的和聲,傳統的配器,一直到現在我們都還在延用著。盡管吸收了很多外來的或者現代的技法,也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吸收的。有的老師提出來,學和聲沒有用,認為傳統和聲害死人。我認為這有些偏激。其實傳統和聲也好,傳統配器也好,這對于一個學生將來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把傳統的東西學好學通,才有可能進入現代。更何況很多老百姓還是非常喜歡聽傳統音樂的,所以傳統音樂一定要寫好,那么要寫好傳統音樂,沒有傳統功底是不行的。把基本功練好后,以后想發展現代音樂也可以。傳統音樂是現代音樂的基礎,比如說,和聲的緊張度,音響的緊張度,這些都是從傳統來的。所以我認為,通過傳統音樂的學習,可以更深層次地領略到現代音樂。
記者:最后,請您與我們熱愛音樂與熱愛作曲的朋友分享一下您的創作經驗?
施萬春:或許是因為經驗問題,我創作時和聲、旋律、織體、配器等所有這些手法都是同步產生的,不分先后。因為體現一個構思,不全是靠旋律,有時候旋律占的比重大一些,有時候和聲占的比重大一些,有時候樂隊的配器和音響占的比重大一些,這些都必須同時考慮。一支優美的旋律,包括一些很民族、很民間旋律,也必須陪伴著很有動力的和聲,所以我在構思旋律的時候必然會同時考慮和聲以及一些能在鋼琴上應付的織體的變化。不可能先寫一段旋律,然后再配和聲,這樣的話,和聲表現的力度不夠,它沒有和整個旋律融合,這個對于初學作曲的同學們可能會感到很困難,但是當你把和聲學好,把復調學好,以后在創作中就很自然地融合進去了。這叫立體構思,但是短期之內不可能克服,不能著急,慢慢來。
最后,施老師提到,作曲的路是個很漫長的路,要想做出好的作品,就必須要多聽,多感悟,多體驗生活。(編輯 狐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