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胡運弓教學中,人們一向重視放松的原則。如果學生演奏得不清楚或者音色不美,老師都是啟發學生要放松,不要太緊張。可是在二胡練習實踐中,對于“放松”一詞,有的學生卻難以領會,更難做到。這主要是對放松的要領把握不住。有人認為,放松是對緊張而言,消除緊張,也就達到了放松。但如何消除緊張,達到既放松又有力的目的,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值得探討的。我認為,手臂放松與否主要在于演奏者是否掌握了正確的運弓用力的方法。通常,二胡老師在教初學者運弓施力時,強調右手指的壓、托、頂、勾的方法等,掌握這些基本的運弓方法當然是很重要的,但僅此為止是不夠的,這只是在運弓時的手指操作方法。正確的運弓用力,除了正確的演奏姿勢、操弓手式以及運弓的“平、直、勻”等要領外,其關鍵還在于巧用重力。
什么是重力?即指地心對的吸引力,或叫做物體自身的重量力,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教授非常強調利用手臂自重力彈奏鋼琴。美國著名女小提琴家卡洛爾.格蘭談到如何在弓上使用壓力加大音量時說:“我們應當在弓上使用重量,而不要使右手緊張。重量從肩部到上臂落到手腕上,手腕象一個有力的彈簧,首先隨住這個重量,然后再通過手腕把它重新分配給手和手指。”我們演奏二胡,同樣要學會這個方法施力運弓,即巧用右手臂及弓子的自重力通過手指、弓子壓弦,使手臂的肌力主要用在推拉運弓上和弓子的力度控制上,從而使右手臂從肩到指各部分肌肉、關節松弛靈活,動作敏捷、省力,使琴聲音質飽滿,音色優美。這是二胡教學過程中必須著重講解的課題之一。 運弓時,弓毛擦動琴弦的力是由兩種力組成的,一是弓毛對琴弦的壓力,稱為靜力。二是將弓子左扒右拉所用的力,稱為動力。這里我們先來探討弓毛壓弦的重力表現。
一、琴弓自然重力的表現及運用。
我們試將弓毛落在外弦上,弓桿自然附落于琴微的外側,這時弓毛對外弦自然產生壓力,這個壓力便是琴弓的重力作用。若從右手食、中指輕輕夾住弓根螺帽推拉運弓,弓毛擦動外弦,使二胡發出纖細的音響,如正常握弓,手臂對弓不加壓力左右運弓時,同樣能奏出上述音響。若拉內弦,只不過用手指將弓毛微微勾壓,并將弓桿抬離琴筒,使弓毛壓向內弦,同樣能顯示出琴弓的自然重力之壓弦作用。 單純利用琴弓的自然重力壓弦演奏,一般用在演奏音色的慢弓起奏處,或有換弓換弦時,為避免重音擦弦的情況下彩,甚至為完全避免音頭(重擦弦起奏音)出現,在以弓根起奏的一瞬間,還需有手指的肌力將琴弓微微上提,以抵消弓子的部分重力,達到平滑起奏的效果。如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在演奏<病中吟>第一樂段時,幾乎每起奏一個拉弓均是如此處理的,在推弓起奏時不必將弓子提,因為推弓一般是從左半弓開始,擦弦點愈靠近弓尖,弓子的力表現愈弱,擦弦點愈靠近弓根,弓子的重力表現愈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弓尖易飄,弓根易噪”的原因。這與弓子的位置和運弓時的杠桿作用是有關的。
在一般情況下,為了發揮弓子的重力作用,手指握弓不可過緊,以免抵消弓子的自身重力。 在演奏慢速較弱的樂段或全曲結束音時,利用琴弓重力壓弦成份較大,還有就是演奏跳弓、拋弓時,也是利用弓子的重力,使馬尾與琴弦的互相反彈,加之手臂肌力靈活操弓而進行的一項技巧。
二、手臂的自然重力表現及運用。
演奏二胡右手自重力發揮是通過右手指、弓子和琴弦(擦弦點)形成的杠桿作用表現出來的。拉外弦時,右手食指的第一節(根節)托住弓桿(此處為力的支點);姆指指肚下壓弓桿形成力點,使掛落在外弦上的弓毛對外弦加大了壓力,此處為阻力點,拉內弦時,以右手食指第一節和姆指指肚形成夾角頂住魚尾支點,以中指和無名指勾壓弓毛的力,這種壓弦的力通常應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手臂有關肌肉收縮力,二是來自手臂本身重量的下沉力,即手臂自然重力。初學二胡的人運弓壓弦用力方法不正確,往往不會巧用手臂對弓的自然重力,而多用了肌力。由于握得過緊,手指的大部分肌力用在抵消弓子的自重力上,另一部分雖用于壓弦,但由于肌肉緊張,其力度難以控制,致使用力不勻、不實,音色不美,同時手臂肌肉容易疲勞酸痛。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