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聲樂學習進入了一個成熟的穩定進步階段之后,回過頭來想一想,的確有很多感慨。這種感覺除了有長雨過后,喜得晴天的喜悅之外,更多的還是對聲樂學習過程中的陰霾、迷離的余悸。
到目前為止,我本人花了10年時間學習聲樂,對于那些后來才學了四、五年就得國際大獎的師弟師妹來說,我的學習時間的確長了一點兒,現在想來,自己確實是因為學習過程中走了太多彎路而浪費了六年多時間。然而,我的這種進步和成就已經是很多人崇拜和羨慕的了(說句實在話,的確有很多人羨慕我)。
當身邊的那些學友們以很真誠的崇拜眼光看著我,請教我,同時告訴我他已經學了十幾年(或更長時間)聲樂時,我并不感到奇怪,這是覺得他有點受冤枉的可憐,每每此時,我也會情不自禁地罵一聲他所指所得老師。憐憫之心油然而生的我迫不及待要要告訴他:“你要換老師了”或“你太冤了”。
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同樣的意思,“教不果,師之過”,學生在學習上沒有進步,或進步緩慢(比正常規律的平均速度慢)應該屬于老師不才之罪。在中國教學體制有待改革的今天,醫生出現醫療事故,都得不到應得的處罰,老師教學成效差(出現教學事故),誰有空來追究呢?作為受教育者,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的學生們,只能做的就是祈禱和盡量擦亮自己的眼睛來為自己找到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或輔導老師。
聲樂作為一個經驗性、抽象性和感觀性較強的學科,學習過程與其它學科相比之下,難度較大,成功率較小。原因就是誤區太多,誤區難辨。容易墮入誤區和走不出誤區的原因我在此不想多談,唯想談一談誤區所在。
1、普遍認為“聲情并茂”就是要在歌唱或練習歌唱時充滿激情,精神要亢奮。其實這樣做了,很容易造成發聲器官過度用力或多重用力。
2、自古以來,對于學習歌唱(聲樂)的理論都強調:歌者必先調其氣。因此很多人在教和學聲樂的時候,把氣息練習看得相當重。事實上,重視氣息是應該的,但把氣息學習作為學習聲樂的獨木橋或必經之路很容易讓聲樂訓練本末倒置,欲速而不達。其實,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歌唱,氣息的控制都要做到“心平氣和”,大概古人說的“調其氣”就是指要做到“心平氣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