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的授課
郭祥義很小的時候,在聲樂上有很多困惑,為此他問過很多人,但是大家的解答都不是很清晰。這些困惑其實很多老師自己也弄不明白。于是這樣的困惑困擾了郭祥義的前半生,而這些東西不是靠一個人的能力就能弄明白的。1984年,他真正進入了教師行列,這樣的機會對于他來說真是如魚得水,因為他可以通過教學來研究這些自己一直沒有弄明白的事情。
上世紀初,正值清末年間,西洋聲樂進入中國,這是中國音樂文化的進步。但是非常可惜,傳進來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在認識上和技術上甚至還存在很多誤區。但是我們中國人只要認為是好東西就會一代教一代,一代代地傳下來。但是傳下來的東西不見得就全是正確的。郭祥義很早就意識到了這種偏差,他很清楚自己的聲樂水平進步坎坷就是因為方法不得當,但是想找到正確的方法卻異常困難。
郭祥義在講課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所有重大的國際聲樂比賽,獲獎者中很難見到中國人。1977年文化部為了振興發展中國的聲樂事業,就請來了國際著名的聲樂專家來我國講課,其中包括意大利的基諾•貝基。當時文化部非常重視這次能與大師們學習的機會,從全國各地選拔了一批唱的比較好的青年歌手組成大師班,由基諾•貝基來親自授課。歌手們分別唱歌給基諾•貝基聽,唱完后,基諾•貝基就問:“你們這是什么唱法啊?我怎么沒聽過啊。”歌手們說:“我們這是意大利唱法。” 基諾•貝基說:“不是不是,你的意大利唱法我聽不懂,我聽不懂。”大家都蒙了,原來這不是意大利唱法。然后他就開始講真正的意大利唱法應該是什么樣子,從最基礎的氣息、腔體、位置等等一直講到了每個時代的作品風格;古典歌劇、羅西尼、威爾第的歌劇等等。當時在中央樂團工作的郭祥義也參加了聽課學習。這次的學習對郭祥義的影響非常深,甚至成就了郭祥義在聲樂教學上的基礎。有很多問題從這里得到了解決,比如關于打開喉嚨的問題,氣息的問題,咬字的問題等。這些原來就一直困惑著他的問題在聽了大師的講學后,豁然頓悟。
郭祥義在給學生上課(1992年)
基諾•貝基這次講學,對中國的聲樂事業的發展影響非常大,于是文化部不斷請專家來中國,同時也派人出去留學。偉大聰明的中國人終于找到了真經,在80年代初中國人開始在世界上參加比賽,并不斷拿回來各種大獎。
三十年的從教活動中,郭祥義一直在不斷地實踐、總結、改進,然后再實踐、總結、改進,終于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也提出了一些人們一直以來在技巧上的誤區。郭祥義已經將這套自己總結的教學經驗及練習技巧整理成文。錄制的第二套聲樂教學碟正待出版。在對他訪談的過程中,明顯地感覺到在聲樂教學方面,從理論概念的進步與完善、到實用技巧的開拓與更新,他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念和視角。
2006年在香港授課
比如在談到歌唱的咬字問題時郭祥義講到:多年來,很多人一直認為‘以字帶聲、字正腔圓’是傳統聲樂教學中的‘精髓’,老師也一直在要求學生‘字正腔圓’。但這樣做在實際教學中的聲音效果卻并不理想。聲音訓練的目的自然是:聲音輕松透亮,咬字清晰準確。‘字正腔圓’是這一要求的高度概括。但很多人對它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對 ‘字正腔圓’這一技術術語的理解有兩種,第一種理解是:只有“字正了,腔才能圓”。故而一定要“以字帶聲”。在這里把字咬準是前提,然后再把好的聲音帶出來,“字”和“聲”是因果關系。有這種理解的人,往往是在嘴皮子上下功夫,把字咬得很重甚至很死,致使“字”和“聲”的融合、音樂的連貫受到很大破壞。第二種理解是:我們對演唱的最終有求是“字也要正,腔也要圓”。這種理解是正確的、科學的。因為“字正”和“腔圓”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實際情況是“字正”腔未必圓,“腔圓”也未必字正。比如很多語言能力很強的人,包括很多播音員和歌唱演員,字咬得很正,但唱出的聲音(腔)確實不圓。
2006年在廣州授課
我們唱歌講究的是:“通、松、透、亮、潤”,第一就是“通”。歌唱的聲音首先要“通”,如果把字咬死之后,就很難通暢。
再如歌唱的氣息問題。郭祥義曾到過二十多個省、市講課,他在各地講課的過程中 , 發現很多人總是單方面強調歌唱時腰圍的擴張狀態。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告訴學生:“歌唱時要保持橫膈膜四周(或兩肋)向外擴張的狀態,不要塌下去”。肯定地講,這個動作是對的。但是一開始就在這種狀態下唱歌就錯了!因為這里面存在一個將 “因果關系” 顛倒了的誤區。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拿一個氣球 放在上下手掌之間,上下同時向氣球施加壓力,慢慢的氣球會越來越扁,氣球的周圍也就會自然向外鼓起來,這就是向外的擴張狀態。氣球本身是不會主動向外擴張的,它的擴張取決于上下手掌給予的壓力。 在這里,上下手掌給予的壓力是“因”,而氣球產生的擴張是“果”。同樣的道理 , 歌唱時腰圍的擴張狀態取決于腰以下前、后、上、下給予氣息的壓力,這時用氣的壓力是“因”,由此而自然產生的腰圍擴張是“果” 。如果在用氣壓力產生之前“先保持腰圍或兩肋的擴張狀態”,只能是一種毫無意義的人為的腰部肌肉撐脹,在這種狀態下不可能達到自由控制氣息的效果。一是用氣會很淺,二是會把整個歌唱狀態搞僵。氣將會越“端”越高 ,最終將會無一例外地變成錯誤的胸式呼吸。 (記者 狐貍 編輯 閆景真)
郭祥義在馬來西亞授課
相關鏈接
點擊進入 視頻訪談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