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小學畢業
1943年,郭祥義老師出生在河南省開封市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沒有殷實的家境,沒有可以帶給他音樂素養的藝術氛圍。他如同中國大多數家庭中的孩子一樣,在普普通通的家庭中普普通通地成長著。他的童年正好經歷了中國鳳凰涅磐般的歷史蛻變。因此也造就了他從小就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是,他從小對音樂沒有特殊的感情,他童年的理想也不是做個音樂家,而是夢想成為一名馳騁綠茵場的體育健將為國爭光。郭祥義小時候的體育成績非常突出,田徑、體操等各方面都非常出色,曾經榮獲河南省的少年等級運動員的稱號。這樣的榮譽相當于當年成人的體育健將。老師們非常看好郭祥義在體育上的未來,而郭祥義本人也對體育非常熱愛。
開封一中引導學生上下課的課鐘
1956年,郭祥義進入開封一中就讀初中,并目睹了轟轟烈烈的反右運動,直到初中畢業,他仍是一名有著體育專長的普通中學生。此刻的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名歌唱演員,甚至是一位音樂教育家。1959年,開封一中的初中部在那個艱辛的年代被取消,孩子們的學業也受到了波及。郭祥義與同學們一起隨波逐流被轉入開封八中就讀。這樣的轉變對于當時仍是孩子的郭祥義來說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他仍是每天背著書包穿過市區去上學,與同學們開開心心的學習文化知識。然而此刻的郭祥義也遇到了一些困擾,他熱愛的體育之路卻面臨擱淺,因為小時候營養匱乏,郭祥義的個頭一直不算高。對于一個體育專長的學生來說,沒有了身高優勢,就等于與專業體育無緣。郭祥義注定只能成為一名業余體育愛好者,而無法跨入專業的體育領域。但是當時的郭祥義畢竟還年輕,這樣或那樣的困擾并不能帶給他生活的陰影。他依然努力學習,熱愛體育,熱愛生活,如果沒有那一個特殊的夜晚,或許郭祥義就和他的同學們一樣,長大成人,進入各色各樣的行業工作,然后普普通通地生活一輩子。但是,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夜晚……
1959年郭祥義與中學好友的合影
那晚,郭祥義下了晚自習,與同學們一起穿過市區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經過了每天都要路過的開封劇場。郭祥義和同學們發覺這晚的開封劇場與往日不同——或許是因為天氣太熱,平時都緊閉著的開封劇場的大門敞開著,在馬路上就能看到舞臺上的演出。舞臺上金碧輝煌,傳來陣陣悠揚的樂器聲。孩子們被吸引了,發現沒有人把門,便背著書包從敞開著的大門里溜了進去,沒有受到任何阻攔。進了劇場,郭祥義這才看清楚燈火輝煌的舞臺上有一個人歪著脖子夾著一個東西,手還在不停的拉來拉去。那優美動聽的聲音就是這個人拉著的那個東西發出的。郭祥義立刻就被深深地迷住了:“這是什么東西?簡直太好聽了!”于是他就趴那不走了,他不敢相信世界上竟然會有這么美妙的聲音,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天籟之音?一同來的同學們看清楚劇場里的情況之后,覺得索然無味,便招呼郭祥義回家。郭祥義央求道:“再聽會兒,再聽會兒,太好聽了!”同學們覺得興趣索然,便一個個都回家了,只有郭祥義一個人癡迷地趴在那里目不轉睛地盯著舞臺。過了不久,又出來一個身材魁梧的人開始唱歌。當那悠遠的聲音響徹劇場時,郭祥義更加震驚,他怎么能唱得這么好聽呢?他的靈魂仿佛都隨著那歌唱家的聲音穿越了云層……
郭祥義就讀于開封一中時的教室
后來,郭祥義才知道,那天他看到的是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司徒華城的小提琴獨奏,而后來唱歌的人就是我國著名男中音表演藝術家魏啟賢老師。若干年后,郭祥義有幸能與司徒華城及魏啟賢兩位老師成為同事,但那一夜的震撼卻在少年郭祥義的心靈上打上了深深烙印……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因緣際會的夜晚,郭祥義徹底被音樂折服,同時也給他普普通通的生活帶來了另一種色彩。
(記者 狐貍 編輯 閆景真 )
相關鏈接
點擊進入 視頻訪談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