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剛開始握棒以輕松為原則,切勿用力緊捏,造成肌腱傷害不說,此外還有腕力使用不當,造成Tom Tom 過門鼓點混濁,Hi-Hat 打點不清脆之缺點。
6.握棒的長短依需要也有多種,不過握在鼓棒尾端1/3處為多。想增加力道者可以握鼓棒最尾端。
三、打擊姿勢:一位鼓手的打鼓姿態,大概就能顯露出來他打擊的水平如何,怎么說呢:
1.上半身不正,左右肩不平衡。
2.鼓椅高度不適當,造成左右腳施力點不佳,鼓點強弱不平均,Hi-Hat 開閉時間點抓不準。
3.手臂僵硬,無法隨音樂律動擺蕩,動作生硬無彈性,容易腰酸背痛,無法長時間穩定速度演奏。
4.只用臂力打鼓,腕力不太會用,造成過門鼓點混濁(尤其是鼓皮較松軟的落地Tom Tom),Hi-Hat 打點不清脆之缺點。
5.Hi-Hat 的打擊是小手臂向下時打一下,小手臂提起時用手腕再打一下,如此拍點較準確,手臂較不容易疲累,更可以獲得強弱分明的音色。
四、基礎練習:往下扎根,向上結果。
1.基本手法是日后非常重要的進步關鍵,如果忽略此練習,很多節奏不容易練好.,Solo的困難度就更高了。
2.一般鼓手之大鼓及小鼓的音量最大,Tom-Tom的過門聲音聽不清楚,鼓聲音量分配不良。
3.不管學打擊過多久,每日的小鼓基礎練習永遠不能停,此外手鼓的基礎練習也是建立在小鼓基礎上。
4.如果您想鼓藝精進或是想以鼓為業,國際鼓手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udimental Drummers)于1933年所發表基礎打擊的26式練習(The 26 rudiments),就是最基本的課程。
5.如果要涵蓋交響樂與軍樂的小鼓技巧,那么國際鼓手協會于2000年所發表基礎打擊40式練習(The 40 rudiments),就是非練不可的絕技啰。
6.要能夠隨心所欲用在過門的話,至少花一年的時間在小鼓基礎練習應該是不可避免的。
五、輪鼓(Roll):又稱碎鼓或滾擊或連擊
基本練習的項目非常多,但是輪鼓在過門與節奏(特別是Swing、Samba、Fusion)用到的地方很多,而在古典或現代樂團及音樂打擊科系的術科考試,輪鼓大都是必考的科目。輪鼓聽似簡單但是輪鼓的技巧也很容易反映出打者程度水準,可見輪鼓對鼓手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
輪鼓有兩個分類:
(1)開放式輪鼓(Open Roll):單手一次打一個點或一次打兩個點,讓左右手輪流循環敲擊。
(2)彈跳式輪鼓(Close or Press Roll):.利用鼓面的彈性,手指下壓自由彈跳,讓鼓面發出短促的延續音。
輪鼓的基礎練習過程要由慢到快到慢循環練習,并要能隨心所欲控制鼓聲強弱,利用(一)手指彈或甩(二)手腕之曲與伸(三)手肘提放(四)手臂隨棒自由揮動搖擺,形成一個美觀天成的打擊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