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音樂考級的部門繁多,有省音協考級、中國音協考級、中國音樂學院考級、中央音樂學院考級,在廣州還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級。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人文環境,讓我們容納了國內所有的考級,也見識了國外的考級制度。
多年來,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我們對國外考級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確實感受到國外考級制度的科學性,以及對普及廣泛的音樂知識,培養學生懂得欣賞古典音樂而起到的重要作用。
具體表現為單一性與復合性之間的考級差別:
從單一技巧上來說,我國的孩子在掌握技術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有的孩子基本功確實了不起。有些孩子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級,但發現,只要你與他們交談,就會發現他們在音樂知識方面簡直是“白丁”。不但說不出這首樂曲是什么時期的作品,音樂風格,創作背景,樂曲的結構,對這首作品該如何理解,有些孩子甚至連樂曲的曲名,作者是誰都不知道。而國外(包括香港,因他們也使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考級體系)的孩子,因沒有家長的督促,學琴只是靠興趣,所以產生了兩極分化的現象。一部分學生的技巧差得沒法聽,可另一部分學生在演奏起來,你卻能感受到他懂音樂,他們用音樂與你交談。他們酷愛音樂,可以到達人迷的程度。他們的表演極具感染力,對比一下,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掌握的音樂知識是如此的豐富,而他們也只不過就是業余的學生,卻能準確地說出樂曲的創作背景,樂曲結構,是何種風格,及作曲家的生平、趣事,他們的學識和能力呈現出復合性的特色、有一位香港的孩子還洋洋得意地告訴我 “我連貝多芬有幾個女朋友也知道呢”那種神情活像 “狗仔隊”發現了“明星緋聞”一樣。當然,我還是要提醒了這個香港的孩子,音樂知識再豐富,也要通過過硬的技術來表現音樂,必要的壓力還是需要的,否則也一樣學不好音樂。
國內音樂考級系統與國外音樂考級系統的不同:
同樣是為了普及古典音樂,促進青少年業余音樂的學習,為何國內的考級與國外的考級在孩子們身上所產生的結果會如此的不同呢 ?一位香港的同行他認為,歸根結底還是考級的系統不同,在樂曲技巧難度方面(包括基本練習,如音階、琶音等)國內與國外 ( 英皇 ) 考級的程度差不多,差異就出現在與國內不同的視奏,聽力測試,樂理筆試這方面.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考級,較重視對樂曲大量的瀏覽,以提高視奏的能力,要求孩子隨便抽一首同等程度或略低的樂段,能當場以略慢的速度彈奏出來,但不能有錯音,不能停頓,節奏、奏法要正確,這就要求孩子有相當高的視奏能力。在聽力測試方面,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考級也與同內權威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基礎知識測試不同。中央音樂學院考級的音樂基礎知識測試與報考中國或中央專業音樂院校的視唱練耳訓練都是一樣的,專業性很強。如各級測試題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聽覺分析” : 從模唱單音、音階、音級、短旋律到聽辨二聲部旋律,從聽辨音程到和弦及其轉位和和弦連接 ; 從聽辨簡單的節拍與節奏到視譜 “讀”較復雜的節奏。第二部分為視譜即唱:從初級無升降的調逐步唱到七個升降記號的凋,以及三個升降記號內的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節拍從簡單的 2/4 、 3/4 、 4/4 、 3/8 、 6/8 一直到復雜的 9/8 、 12/8 拍;節奏從附點音符,切分節奏,跨小節連線到連接切分節奏,三連音等,一系列嚴格、系統的視唱練耳專業課的訓練以逐步掌握視唱練耳的技能.
如此的考試,我個人認為這作為專業音樂院校的聽力訓練課程非常好,但作為一種普及全民音樂教育的手段,這樣枯燥的練習,往往會讓一般的琴童、中小學生或是喜歡音樂,想學音樂而未必有機會到音樂學院中接受全面的音樂教育等這一大部分的人對音樂望而卻步,讓古典音樂真的變得如古語所云“曲高和寡”。而我所看到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聽力測試則完全不一樣。它從學習欣賞古典音樂為出發點,要求學生聽大量的唱片,從訓練學生分析樂曲的節拍、節奏,強度對比(弱 / 強),音量的對比(漸強 / 漸弱)起。如在英皇四級的考試中考官就會與考生討論以下樂曲的基本特征 :
1. (強弱對比)。樂曲的強弱對比,最大聲在那里?這首樂曲是否全部都是小聲,結尾是大聲還是小聲;
2.( 音量變化 ) 。 ( 漸強 ) , (漸弱), (逐漸), (突然)強或弱;
3.Articulation (發音法)。整首樂曲是以 legato (圓滑奏)還是以 Staccato (斷奏)為主?樂曲里面哪一句才是 staccato 或是 legato ,有時候左手彈旋律理 legato 而右手伴奏是 staccato 或相反,樂曲中間有沒有改變過?
4.( 速度改變 ) 。速度是快板、行板還是中板,中間或結尾有沒有速度改變,怎樣改變(漸慢 / 漸快)?
5. (樂曲特征) 。是幾拍子的樂曲?樂曲的節奏特點是乍樣的?大調還是小調?為什么?樂曲中有沒有轉調,樂曲聽起來是快樂、活潑,或者有生氣還是溫柔、寧靜、抒情、悲傷的,請說出整首樂曲的感覺。樂曲是屬于何種創作風格或樂曲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為什么?你對這位作曲家有什么認識,請談一談這首樂曲的曲式、結構、織體請分析一下等。
音樂考級的物理形態和本體形態角度之間的不同:
要想通過這樣的討論,考生平時就需要有意識地查看大量的音樂文獻,來了解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有什么不同,主要作曲家的生平歷史、趣事、佳話,經典作品的創作背景,如何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織體等等,最重要的還是要聽大量的唱片來比較分析,印證理論的學習,化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研究,而這是我們國內的學生最缺乏的一點。另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樂理考試,不但專業而且趣味性也十足,包括一些作曲的基本技能,如一些節奏的創作,給一段詩句創作八小節的旋律等,這是對創作能力的培養。而我們的教學體系就不太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我們以前所學的樂理知識,普遍都過于理論化,從音的物理屬性、頻率、振幅等開始講起,接著是泛音列,一直到各種律制的區別。初學音樂者面對這些繁瑣的學問常會望而卻步,或干脆不學音樂理論,只顧彈琴的技巧。但是,樂譜上的各種術語,標記和符號在不同時代的音樂作品中的實際意義,各種裝飾音的演奏方法。音樂的分句卻一概不知。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樂理書不但解決了上面講到的那些初學音樂者時常遇到的問題,還有大量實用的音樂知識,如和聲與旋律方面的基本概念,各種樂器各種樂隊合奏以及合唱的介紹,甚至還有中古和現代音樂方面的知識,從本體形態的角度來理解西方音樂的入門學習,讓考生從理論上豐富自己音樂方面的知識。 例,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五級樂理課程范圍 ( 考八級的演奏必須先能過五級樂理 ) 1.5/4 、 7/4 、 5/8 、 7/8 等不規則拍子記號,和在這些節奏中的音符組合,還有在單拍子中的不規則分拍。 2. 次中音譜號。在四種譜號及本級課程范圍內的各種調號的樂譜中辨認音符,把一段簡單旋律在不同譜號之間作八度移調,把一段為降 B 、 A 或 F 調樂器創作的旋律在記譜音高和實際演奏音高之間作改寫。把一段為 SATB 混聲組合創作的音樂在升列總譜和縮編譜之間改寫。 3. 直至六個升/降號的所有大調和小調,這些調的音階和調號,在任何音符之間構成的單、復音程。 4. 在任何一個調之中辨認主、上主、下屬、屬等四個和弦中的 5/3 和 6/3 組合,在任何一個調之中辨認,在屬音上面的 6/4 、 5/3 進行,和在其中的 6/4 和弦,用任何可行的記譜方法,為一段 C 、 G 、 D 或 F 調簡單旋律中的終止或選擇適當和弦。 5. 使用一個指定的開端,為一件指定的樂器創作一段不超過八小節簡短旋律或 ( 由考生自己決定 ) 為一段指定詩句譜寫旋律,在旋律中須加上有關速度、力度、發音法等的適當演奏指示。 6. 更多的技術用語和符號。辨認裝飾音,包括用正確的裝飾音符號代替在樂譜中實際寫出來的相關音符,至于有一段為人聲或樂器創作的樂曲的題目則會包括各種聲部和樂器名稱,所使用的譜號,不同的樂器種類和它們的基本發聲原理,和一些在樂譜中觀察得到的特點,以測驗考生把理論知識應用在實際音樂的能力。
音樂的主動學習與被動的音樂學習之間的不同: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音樂定級考試由易到難分為 1 — 8 級。剛剛起步的初學者可參加簡單的預備測試作為級別考試的熱身;音樂考試內容涵蓋廣泛,其中包括了曲目演奏、視唱練耳、視奏 ( 唱 ) 樂理筆試等多個方面。聯合委員會音樂考級注重對考生把理論運用于實際能力的考察,而且更注重考生對音樂的理解力及表現力,如果考生想繼續向專業級別邁進,委員會還為較高水平及專業人士開設專業文憑的考試。八級后可參加 DIPABRSM( 文憑 ) 、 LRSM( 高級文憑 ) 、 FRSM( 院士文憑 ) 等三個專業文憑考試。持有這些文憑即相當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頒發的文憑 LRAM 及 ARCM .
縱觀這一切,相信專業資深的鋼琴老師已能對國外 ( 英皇 ) 的考級有一定的了解,國內考級與國外的考級哪種更具科學性,更能帶動古典音樂的普及,相信每位老師心中都有答案。國內的音樂教育全靠教師手把手地口傳心授,教師憑經驗教,學生被動地學,而國外的音樂教育強調學生主動地學,要求學生大量地瀏覽音樂文獻,了解作家及作品的背景、風格體現等等,甚至要聽大量的音響資料,來讓自己的演奏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個人的見解而不是老師教我該怎么怎么處理。
我是一名鋼琴教師,我傳授的鋼琴藝術本是西方文化。要想全面地提高人們欣賞古典音樂的水平,我相信有許多地方,我們還需些先進的教學 ( 考級 ) 系統的先進與科學之處,讓我們的學生既能具有過硬的童子功技巧,也能得到音樂修養的全面提高,使我國的業余要借鑒國外一音樂事業達到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