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于演奏內外弦的方法不同,使弓子的張力受到改變,同一速度的跳點位置內外弦不在一處,演奏外弦時,手指頂弓桿發(fā)力,弓毛較松弛,弓子張力較小。演奏內弦是用手指壓緊弓毛,使整個弓子的張力增大,所以在同一個跳點上,弓段的振動頻率內弦比外弦快,跳弓的速度內弦也就比外弦快。這是由于弓子張力不同而影響振動頻率和演奏速度不同的客觀現(xiàn)實,是一種物理振動動力學的自然現(xiàn)象和規(guī)律。
下面談談自然跳弓的演奏方法。首先選好擦弦點(即跳點),像演奏短弓一樣控制好弓子,讓弓子平而直地左右運動(以肘部為支撐點,用小臂帶動手腕,來回磨擦琴弦)。這時會完全是在進行短弓練習,這是第一步驟。第二步驟腕也會放松。因為自然跳弓是一種慣性運動,起跳以后,手腕應隨弓子彈動的速度自然而流暢地來回牽引弓子左右運動,不要用手腕動作的速度去控制弓子彈動的速度,而是隨弓子彈動的速度,手腕也左右同步運動。這時手腕松馳而自然流暢,內弦跳弓的演奏就能輕松而持久地進行下去。
自然跳弓的最大難題是換弦。因為內外弦作用力相反,彈力方向相反,跳點位置不同,所以在換弦后第一音實際上是新的起跳音,必須在新的一根弦上形成慣性,才能奏出自然跳弓。如果遇到比較頻繁的換弦,從理論上講,這種慣性運動經(jīng)常受到破壞,必然使跳弓進行處于斷斷續(xù)續(xù)的狀態(tài),音符進行也決不會流暢。其二是內弦弓子張力大于外弦,同速度自然跳弓的跳點,內外弦不在同一個弓段位置上,演奏內弦時跳點要向弓根部位移動一公分左右,所以要解決好跳弓的換弦問題是相當困難的,根據(jù)我多年摸索和實踐,認為注意以下三點能較好地解決自然跳弓換弦及應用問題。
(一)若遇內弦一大串音換至外弦一大串音,只需在換弦第一音起跳時,將弓子磨擦點向弓尖方向移動一公分左右即可。若遇外弦一大串音換至內弦一大串音,也只需在換弦第一音起跳時,將跳點向弓根方向移動一公分左右。這種方法是利用調整跳點來解決換弦。
(二)若遇到剛換弦?guī)讉音后又需要換弦,在這種情況下,用調整跳點的辦法換弦就顯得很吃力,發(fā)音也不好。這時可采用固定跳點,調整弓子張力的方法來解決。這種方法是以內弦跳點為準,演奏外弦時拇指向外加力頂推弓桿,同時中指向內加力壓弓毛,借此來增加弓子的張力,使內外弦弓子的張力相等。在同樣的演奏速度下,內外弦自然跳弓的跳點就統(tǒng)一在一點上了。這和方法唯一的缺點是,由于用力增加弓子的增加弓子的張力而使手腕有些緊張,但由于外弦跳弓比較容易,也不會給演奏帶來太大的困難,并且這種情況(指頻繁地換弦)在樂曲中并不多見,時間也短,用這種方法還是很有效的。
(三)由于換法難度大,為避免因技術上的困難影響音樂表現(xiàn)力,在訂指法時,應盡量避免反復換弦,能在一根弦上解決就不必再換弦。寧肯增加一點左手指法上的困難,也要盡可能地把換弦次數(shù)減少到最低程度。
在學習自然跳弓的整個過程中都會碰到下面四個問題。解決好這四個問題,自然跳弓技術就圓滿完成了。
(一)出噪音和和發(fā)音不結實問題。初學者首先必須讓弓子跳起來,出噪音和發(fā)音不結實都是次要問題。要使弓子跳起來,就必須盡量減少對弓子的控制,使弓子盡可能獲得解放才能內外振動。剛學會起跳時,發(fā)音肯定粗糙而發(fā)虛(特別是推弓),有時還會出現(xiàn)跳離琴筒一公分左右撞擊琴弦的情況。當起跳很有把握時,就要對牽引力和沖力進行適當?shù)目刂。把沖力和弓子的振幅控制均勻,把弓毛和琴弦的磨擦點控制得基本穩(wěn)定,不能跳離琴筒太多。弓子像短弓一樣平直地左右運動(彈動),使發(fā)音清脆而結實。
(二)初學時還會碰到撞擊另一根弦的情況,需要對弓子的振幅進行控制,讓弓毛反彈時不要碰到另一根弦。有些同行用調整用弓角度的辦法把琴柱當成反彈的支撐來解決不碰弦的問題,這會給演奏帶來更大的困難,是不可取的。其實只需對弓子的振幅進行有效地控制,就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
(三)為了加強自然跳弓的藝術表現(xiàn)力,在熟練地掌握了基本方法后,還必須練習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不但能在每拍的第一個音演奏重音,還須學會在其它音上演奏重音。強奏的方法是,在加大牽引力(對外頂和對內壓)的同時,必須加大弓運動的長度,這時弓手對琴弦的撞擊力就更大,發(fā)音透而強。
(四)拉弓強而推弓弱是初學者常踫到的問題。尤其是用拉弓起跳更為明顯。必須加強推弓起跳的練習,才能解決好推拉音量平衡問題。待解決好后,在樂曲中還是使用拉弓起跳為宜。
自然跳弓是一和很好的弓法,表現(xiàn)某些輕松、歡快的情緒確有它的獨到之處。但由于它自身的缺點(強弱幅度小、速度變化困難及音符組合單調等),它的表現(xiàn)力還是有限的,不能濫用。在樂曲中遇到強奏、漸強或換弦多的地方,若使用自然跳弓就會力不從心,大大地影響樂曲的表現(xiàn)力。這時只能用短弓才能奏效。如(三門峽暢想曲)的結束句是一串上行模進的十六分音符,要求漸強推向最強最高點結束全曲。如果用自然跳弓演奏的話是不可想象的,先不說換弦已搞得手忙腳亂,更主要是上行的漸強簡直無法奏出來。又由于二胡自身的缺點,高音區(qū)音量小而薄,就使得該曲的結束成了虎頭蛇尾,前功盡棄。如果用短弓演奏的話,就能彌補二胡高音區(qū)音量小的缺點,并且圓滿地結束了全曲。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