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弓在二胡上的運用是四十年代才開始,當時只限于人工跳弓的運用,并與頓弓含混在一起。自然跳弓則是始于五十年代末。各地的二胡同行已開始在創作和演奏中摸索和使用了自然跳弓,只不過當時跳弓發音質量很差,更無理論可言,是處于自然跳弓的初級階段。
1959年作者在四川省文藝會演期間巧識當時高縣師范的劉志淵先生,他就是自然跳弓的開拓者之一,當時他已能有把握地演奏外弦的自然跳弓,但尚處于初級階段,發音較粗糙,推弓撞擊琴弦時弓毛已離琴筒一公分左右,并且只能用拉弓起跳。雖然如此,但這一成果對二胡演奏技術的發展卻是一個質的飛躍,將來的問題只是不斷地完善和提高,并使之上升為理論。作者在這期間向劉志淵先生學會了外弦的自然跳弓,在作者的處女作“喜慶”中首先使用了這種弓法,繼而探索內弦跳弓的演奏方法,于1960年底攻下了段啟誠先生的“大涼山狂想曲”中大段高難度的自然跳弓,1961年中央廣播電臺播送了我演奏的“大涼山狂想曲”錄音,與此同時全國不少問行也摸索并掌握了外弦自然跳弓的初步演奏技術。
二胡的自然跳弓是受小提琴跳弓的啟迪而發展起來的,但比小提琴就更困難。小提琴弓子張力大彈性好,用力方向垂直地面,弓子很容易在琴弦上跳起來,又借助于地心對弓子的引力(重力),發音容易而結實。而二胡上的自然跳弓所遇到的客觀情況就復雜得多。要學會這種弓法需克服的困難比小提琴大得多。如,二胡時弓毛是夾在兩根相矩不到一公分的琴弦中,弓手在撞擊琴弦時不能撞到另一根琴弦,給對弓毛振幅的控制帶來很高要求,特別是演奏強音時,更是如此。另外,二胡運弓和用力是平行于地面進行的,起跳困難且發音不結實,又由于二胡內外弦演奏方法區別很大,用力方向相反,給自然跳弓旳演奏帶來很大困難。所以要學好自然跳弓的演奏,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從實踐到理論進展緩慢的原因也在于此。
自然跳弓和短弓雖同屬快速弓法,但兩者有很大區別,除在表現力上各具長處外,在演奏方法和力學上也各不相同。首先,短弓是用右手緊握弓桿,手指壓住弓毛,使弓子平穩左右推拉,弓子是被始終控制在一條在線運動的,不允許弓桿和弓子前后或左右彈動。而自然跳弓除了右手手指向外頂弓毛(演奏外弦)和向內壓弓毛(演變內弦)的瞬間發力外,右手對弓子的控制應減小到最低程度,盡量讓弓子獲得自由,使之利用其本身張力所具有的固有振動頻率發生振動。如果說有所控制的話,只能是在弓子振動的前提下,控制它的振幅和力度,使弓毛不要碰到另一根弦,并具有強弱的變化。另外,短弓對琴弦產生是一種持續的壓力,由右手牽引左右磨擦而發音,換弓時弓毛不離開琴弦。而自然跳弓作用于琴弦上的是一種彈力,弓子內外彈動撞擊琴弦時是一種瞬間的沖力。而這種彈力形式的沖力作用于琴弦后,琴弦改變張度而變形,并以相同的彈力反作用于弓毛,形成了弓子彈動的慣性運動,故自然跳弓也稱慣性跳弓。
自然跳弓演奏時,弓毛和琴弦的磨擦點稱為跳點。跳點選擇是否準確是自然跳弓能否跳起來的關鍵。跳點的位置又與弓子的長度、弓子的重量(包括馬尾數量和弓桿的粗細)、弓子的松緊及演奏的速度緊密相關。前面已經講過,自然跳弓是以弓子某弓段的固有頻率振動為基礎,加之右手牽引發力而形成,所以弓子(及弓段)越長,振動就越慢,弓子(及弓段)越短,振動就越快;弓子越重,振動就越慢,弓子越輕,振動就越快;弓子越松,振動就越慢,弓子越緊振動就越快(這是物體振動的規律,琴弦振動也是這個原理)。所以,在同一跳點上弓子越長、越重、越松跳弓就越慢,而弓子越短、越輕、越緊跳弓就越快。比如,我們選用一根長度、重量適度的弓子,把松緊調到適中,演奏外弦的跳點選在靠弓興方向的五分二處,這時弓子三分之二左右的弓段固有頻率振動就可能是每分鐘480次,這正好是演奏十六分音符每分鐘120拍的最佳跳點,弓段的固有頻率同演奏速度正好同步。如果我們還是把跳點定在靠弓尖的五分之二處,換一支更長的弓子(實際加長了振動弓段),這時弓子的振動頻率就低于每分鐘480次,也就只能演奏低于每分鐘120拍的十六分音符;如果我們改用重弓,跳點還是選擇在弓子的五分之二處,由于弓段自身重量增加,振動頻率就低于每分鐘480次,演奏速度就低于每分鐘120拍。如果我們把跳弓還是選在弓子的五分之二處,但改變弓子的松緊,弓下扭緊了,該弓段的振動頻率就超過每分鐘480次,演奏十六分音符就比每分鐘120拍快。若弓子放松了,該弓段的振動頻率就低于每分鐘480次,演奏速度就低于每分鐘120拍。由此看出跳點的選擇與弓子的長度、重量、松緊及演奏的速度是緊密相關的。在弓子的長度、重量、松緊不變的情況下,跳點往弓根方向移動,則跳弓速度越慢,跳點往弓尖方向移動,則跳弓速度越快。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