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樂曲進行準確的演奏
什么是準確的演奏?我認為就是在演奏當中嚴格遵照作曲家在樂譜中注明的標記(要求)去忠實地把它們表現出來。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在演奏中完全忽視了樂譜中的pp、p、mf、f等等標記,他們認為這些東西并不重要,我把這種演奏稱之為“傻吹”。
準確地演奏一首樂曲,不光是以上所談幾點,還涉及其他諸多方面,這里僅就學生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而言。如何掌握準確的演奏,這對于教師來講更為普遍的現象是學生中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去對待休止符。在他們看來休止符似乎是為了休息,那么如果在演奏中不感到累或者不需要換氣,休止符就成為多余的東西了。包括許多高年級的學生也都不能認識到“靜默”的藝術價值。其實在演奏中休止符往往能引起聽者更多的注意,這就如同美術中的“留白”,給人以思想上的準備,賦于人想象的翅膀,更可以產生顯著的戲劇性效果。
如果你匆匆地將他們去掉一部分,那美好的藝術意味也就隨之而失掉了。許多初學者,似乎沒有勇氣來保持住這兩拍無聲的音樂,他們覺得聽者對此不耐煩,認為應該緊接下去,以便音樂不會中斷。這樣的理解自然是大錯特錯了。因此教師除應該教學生如何正確地去演奏休止符以外,還更應該告訴他們“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妙處所在,在練習中充分地調動他們心中的想象力,唯此,他們才能認識到樂曲中休止符的真實作用和價值。
準確的演奏還表現在能否以正確的速度來表現一首樂曲。許多學生在心理上缺乏對速度的確定性,如果讓他們去吹奏極為簡單的樂曲,則不會存在問題。如果演奏一首速度變化較多的音樂作品時,則不準確的問題就發生了。我經常聽到學生在演奏克拉瑪作曲的《bE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中段的時候他們吹奏的平穩、流暢、詩情畫意,而到了將近結尾的炫耀部分一出現就越吹越快,直使聽者和吹者都預感到錯誤百出而透不過氣來。這樣的演奏是不會獲得藝術上的效果的,因為它缺乏基本速度的準確性和穩定感。對于這種學生,必須要讓他明白,需要一種意志的力量來控制自己進行慢練。對于一首樂曲,用中庸的速度比用極快的速度更難演奏。練習一首樂曲,宜用三種速度來練習和掌握——慢速、中速和樂曲本身要求的速度,超出要求的速度進行練習是徒勞的。那樣會使聽者感到不舒服,而且還會造成本身的手忙腳亂。使用節拍器是檢驗速度的最好辦法。每個學生都應該學會怎樣使用節拍器。
四、高技術訓練的重要性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國際音樂舞臺上,器樂演奏的高技術及超高技術的運用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看一看印象派作曲家之后的無論哪一位大師的杰作,都充滿了高技術的運用。翻開當今重大國際比賽的曲目單,我們就會發現往往高技術樂曲被安排在第一輪曲目之中,那么就意味著如果選手的演奏技術達不到高超的程度,就沒有進行比賽的可能性。
要想掌握高技術演奏,每天堅持練習是必須的。專業學校的學生在初期的訓練之中,對技巧訓練要占多半時間,這包括音階、琶音及四度以上的大跳練習。在練習當中要時刻注意手指與手臂的放松、肌肉僵硬是難以達到快速的演奏的。當然對于快速演奏也應該掌握練習的適度,教師應把握住火候,任其學生向“風馳電掣”般的速度發展是十分危險的。另外,練習上的多樣化也是達到高技術的重要步驟,老一套翻來復去地單調重復,是最壞的一種練習方法,既笨拙又無用。拿C大調音階為例,可以用許多方法來演奏,如用不同的節奏、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力度來演奏等等。總之,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開啟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學習,勿要使他們感到厭煩和枯燥。對于學生每出現的一個缺點,我們都要一絲不茍地耐心幫助他加以認識和改進,隨著不斷地學習與提高,相信他們能夠掌握好自己手中的樂器,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主義音樂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八角鼓,又稱單鼓。滿族、白族、漢族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北京、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