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循環換氣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所特有的一種具有較高難度的氣息技巧。在吹奏過程中,運用口腔中包含的氣在口腔、舌、唇的合力作用使樂器繼續發音的同時,通過鼻吸氣,然后不留痕跡地續吹。這種十分隱蔽的吸氣、吹氣動作,可以連續進行,任意延長演奏時間,從而會給聽眾"一口氣吹很長時間"的深刻印象。在音樂表現與舞臺效果等方面都是極具特色的傳統民族風格的演奏技巧。竹笛演奏運用這一技巧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4年春趙松庭先生創作《早晨》時首次使用了這一技巧。1957年在"全國音樂周"上,趙松庭因演奏此曲而受到觀眾與同行們的高度贊賞,觀看了演出的劉管樂先生說:"特別突出的一點,是他把嗩吶的換氣法也用到笛子上來。有的人看到演奏很驚奇,覺得這樣一個瘦人,怎么會有那么長的氣呢?一般的人就更莫名其妙了……"[1]此后,隨著樂曲創作的不斷推進,演奏技術的不斷完善及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循環換氣這一技巧在全國范圍內迅速被爭相傳習而普遍推廣使用。至今,經歷半個世紀的發展,它已成為中國竹笛教學、演奏中的必修科目和常用技巧之一。
二
歷來關于竹笛循環換氣技巧的闡述雖不多見,卻也各有所長。趙松庭先生在《笛藝春秋》中作了這樣的闡述:"做成吹笛子的口形,通過口腔肌肉的收縮使氣從口腔內擠出來。注意口風要極細,逐漸地學會在一面向外擠氣的同時鼻內吸入空氣。接著向外吐氣,使氣流不斷。"[2]他在《笛子十講》中對循環換氣的原理作了較為概括的總結,也運用"擠氣"這一說法。[3]胡結續先生在《竹笛實用教程》中認為:"吸氣的同時,下顎蓄氣的呼出最為關鍵",并抓住了一些動作的要領,如"舌頭(舌根)往后收",喉腔擴張"并盡量增大","下顎(頜--筆者)往上收縮"將氣"壓出"[4]。陸金山先生在《笛子自修教程》中以"特長音"命名,并強調利用口腔的壓力將氣"擠"入吹孔(而不是吹)的動作[5]。俞遜發、胡錫敏先生在《中國竹笛》中這樣表述循環換原理:"它是通過口腔存氣,依靠咽壁壓氣的一瞬間,同時鼻子偷偷吸一口氣。"并且把循環換氣過程歸納為三步,分別是:提高氣息位置、放大口腔并有意識地將氣含在口中、依靠咽壁壓氣和口腔上下壓縮的同時迅速吸一口氣[6]。上述4種說法雖不能面面俱到,卻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循環換氣技巧主要包括4個環節:
(1)含氣。主要依靠舌根收縮,喉咽腔打開使口腔、咽喉容積增大,含氣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