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的特點是什么?美聲區別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點,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唱法。
正如前面說過的,美聲唱法從聲音來說,是真聲假聲都用,是真假聲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著用的。從共鳴來說,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鳴腔體都調動起來。這種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響特色。學習和掌握美聲唱法的過程,等于用我們的歌唱訓練來制造我們的嗓音樂器。美聲唱法所需要的歌唱樂器唱出來的歌聲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
有人問我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界限是什么?怎樣訓練?我想可以從唱法訓練和共鳴的不同這兩方面來區分。
第一,唱法的訓練:如果全面地考慮世界藝術歌唱,這唱法上的區別,是指唱法本身嗓子的力量及其真假聲的比例是什么狀態,要混合到什么程度,是以真聲為主還是以假聲為主。
第二,共鳴的不同:美聲唱法是全共鳴,有些唱法只用部分共鳴,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高,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低,共鳴腔體的運用,用上部、用下部、用中間,這是區別唱法的幾個方面。
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混合共鳴,聲音真假混合,共鳴同時出現。有的唱法共鳴用得比較暗。美聲唱法唱歌劇時后邊咽腔和鼻咽腔用得多,唱音樂會的后邊用得少,到高音也不掩蓋。這些唱法雖然都叫美聲,但是唱不了歌劇,雖然都是專業的,唱法上的區別也很大。
在國際比賽中,常遇見這種情況,有的參賽者的歌劇選段唱的非常好,到唱藝術歌劇時,就完全不對了;或者藝術歌曲唱得非常有味,很正,但歌劇選曲唱不好,這些情況都不能入眩唱不同的作品要在唱法上有細微的變化,才能適應作品的需要。另外,在世界上各種唱法就更多了,但不外乎嗓音的使用方法和共鳴的組合法的不同,這兩方面各種組合的可能性都有。藝術的歌唱包括很好的民歌,好的歌唱者都是根據所唱的作品選擇唱法。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歌唱中語言的位置,元音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共鳴也不同。有些唱法希望保持元音的位置不變,從低到高保持元音不改變,保持共鳴的統一,甚至唱華彩部分,咬住原有元音不改變,絕不允許到高音用A來代替原有的元音。
美聲唱法于戲曲唱法 老一輩歌唱家向外國人學習美聲唱法,學習了美聲的發音、共鳴和外國語言唱法,他們學的多是外文歌曲,因為外國人教聲樂不會中國語言,更不懂中國語言的講究。因此,有些老一輩學美聲的歌唱家唱中文歌曲往往咬字不夠好,吐字不清楚。
解放后聲樂界探討土、洋唱法的過程中,有人提出美聲唱法吐字不清的問題,美聲唱法開始研究中國語言唱法。在這方面特別需要向民族傳統吐字學習,尤其需要向單弦、京韻大鼓這些說唱音樂學習。說唱藝術的吐字完全可以用于美聲唱法的語言中。北京的單弦不離開說話的基礎,怎么唱,不論多高多低還在說話的范圍,這是牌子曲的審美。同樣是說唱音樂,京韻大鼓相對地比牌子曲共鳴多些,聲音在某種意義上脫離了說話。單弦牌子曲幾乎跟說話一樣,比說話夸張些,京劇就更夸張了。
咱們習慣了這些個唱法,但其實你仔細聽各劇種的語言跟說話已不一樣了。京劇已經有一套共鳴的辦法,老生更接近語言,“a”更白些,“I”用腦后音,聲音那么靠前那么亮。“I”到高音就要用腦后共鳴了。咱們在發“I”音時喉器位置高,發“u”音時喉器位置低。大夫看嗓子時要求發“I”音,,因為發“I”音時喉器上來了,容易看到聲帶。京戲的“a”,一點多余的音也沒有,一點沒有音包字,唱“I”元音時,跟說話不一樣,聲音從后邊出來。語言夸張到什么程度,擴展到什么程度,也決定于方法的不同。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