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聲唱法中,男聲不存在像老生那樣的唱法,老生用真聲的比例多。女聲更接近青衣,指的是真聲假聲混合的程度,主要區別在共鳴腔體的運用上。盡量解放你可能用得上的共鳴,當然這里有個審美的問題,用太多的共鳴就不自然了,既要用好共鳴,又要用得自然,這得有適當的尺度分寸,可是藝術很難用幾尺幾寸來衡量。各種類別、各個時代不一樣,各種風格、各種形式也不一樣。歌劇、藝術歌曲、清唱劇在美聲唱法中有各種不同的用法,這需要用歌唱的感覺和靈敏的聽覺去辨別。
總之,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這種唱法在真聲的基礎上,隨著音高的上升,假聲的成分逐漸增多而變得以假聲為主。要利用更全的共鳴,男女、高低的唱法是統一的,這是美聲唱法的最大特點。 我國戲曲聲部的劃分不是按男高、女高、中音、低音;而是按行當,各個行當有各行當的唱法,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行當唱法是一樣的。在戲曲中,某一類人物是指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丑角等,他們的唱法是不樣的。美聲唱法表現各種人物,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在唱法上是一樣的,但是唱出的人物性格是不一樣的。美聲唱法是高低聲部不同,戲曲唱法是行當不同,高低差不多,例如:老生與黑頭唱法不一樣,但音域差不多,黑頭稍低也低不了多少。老生張嘴就是A2,一個彎上去就是B2。行當不一樣,唱法就不一樣。在我國傳統的戲曲里沒有真正的重唱,因為我們沒有和聲的基礎,后來樣板戲寫了和聲,那是嘗試,傳統戲曲不是這樣。
關于唱法,可從各個角度來說,嗓子的用法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共鳴狀態的選擇可以有所不同,從語言的形狀,加上帶共鳴的語言是什么形態,就可以區別是什么唱法。民歌也好,戲曲也好,都有唱法的區別。我們聲樂教學會涉及到不同聲部,不同唱法,如果美聲、民族什么都教,我想這樣談這些問題也許會有些幫助。因為這里唱法上的關系都是一樣,但共鳴的比例不一樣,唱出來的音響也不一樣。 美聲唱法的學派與風格 有學生問我怎樣區分美聲唱法的學派,我想世界上只有兩大學派,一個是好學派,一個是壞學派。我倒想講講風格問題。唱不同風格的作品,選擇曲目不一樣;風格不一樣嗓子的用法當然不一樣。但從技術本身來看,俄羅斯學派有好有壞,意大利學派也有好有壞。
1988年在意大利那坡里舉辦瑪利亞·卡拉斯國際聲樂比賽,請我當評委,比賽結果進入決賽的10個人中,唯一的男聲是一名日本的小嗓男高,還沒有高音,整個比賽中連一個像樣的男聲都沒有。意大利的聲樂學派也有好與不好之分。真可惜呀!雖然美聲唱法出自意大利,但有些老師完全不是傳統的意大利學派,去意大利學習的人想找個教美聲唱法的優秀的老師很難很難,歌唱的好與不好有唱法問題也有風格問題,譬如:俄羅斯有些唱法口腔用的比較多,尤其是男中音。這是他們語言的特點,也不絕對是方法好壞,不完全因為用他們的作品、他們的語言、訓練出來的就是這個味兒,其中有方法問題,如果方法不改,唱其他國家的作品也是這個味兒。現在科學這么發達,又這么方便,人與人的關系就更近了。維也納放一個新年音樂會,全世界都聽得見看得見了。同時,誰也不比誰先知道。學派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如果說有區別是語言和風格上的區別,因為風格不同,要求的技術方法也有區別。 要掌握原則,也須靈活運用 關于歌唱樂器使用問題,好的真好,但也有各式各樣的好,好的并不絕對一樣,這是一般規律。
總的原則是唱什么就該是什么味兒,唱自己的民歌,你可在語言和共鳴上選擇哪個多點,哪個少點,老百姓更喜歡語言比較親切感情更健康的演唱。歌唱樂器使用有多種方法,但原則上是不能付出太多代價,盡量做到非常省力,既知道該怎么用方法,又不費勁,這種方法就是好的。大的原則清楚了,小的問題可以調整,語言問題更是這樣。德國人比較重視語言,他們對歌劇或藝術歌曲的要求也不一樣。我跟一個賣唱片的外國人一起聽一張唱片,是Perttile唱的,他是繼Caruso以后在Seala唱主角的,賣唱片的外國人說他唱得有點“冒”,我說我喜歡;賣唱片的又說“關”(指進高聲區的“關閉”也叫“掩蓋”)得太多。外國人各有各的喜愛,民族的審美也不一樣。所以,允許我們把美聲學到手,按我們的辦法唱,讓它符合我們感情的需要。但一定要合理,你說我要創新,如果違背了科學的方法,那你自找麻煩,在合理的范圍內,你可以創新嘛!包括掩蓋,那時為唱意大利歌劇用的,為唱好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可以改嘛!為什么不可以?既要掌握原則,也可以靈活運用。但有些基本的原則,你違背到不科學的地步,自己會吃虧的。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