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之一,它古樸、典雅,因其有著多種多樣塑造音樂形象的演奏技巧使之具有獨特而豐富的表現手段,而在眾多的民族樂器中獨領風騷。有因其“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和“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質感而受到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的歡迎。然而,要學好演奏琵琶卻并非易事,特別是相對于廣大少年兒童而言,要使他們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都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因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將興趣持續引導、發展為自身的愛好是少年兒童初學琵琶階段的主要目標。在近幾年的琵琶教學中,我經過細心研究、大膽嘗試,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少兒的初級琵琶教學法,促進了少兒音樂素質的培養和琴藝水平的提高。
創設意境,激發興趣
音樂之于人的魅力之一即是能使人隨之產生豐富的聯想,猶如身臨其境,因而產生興趣。因此,每次上課前,我先播放或演奏一段學生熟悉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樂曲讓他們欣賞,以此創設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氛圍,把他們引入由琵琶這件樂器的獨特音色所表現的意境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給新生上第一課時,我彈奏了《新年好》、《粉刷匠》、《拔蘿卜》等一些他們耳熟能詳的小曲子。小朋友們聽到熟悉的曲調后,都和著拍子輕輕地哼唱起來。趁此良機,我啟發他們:“這么美妙動聽的樂曲,如果能由你們自己親手彈出來,一定會更美妙、更動聽的!”一下子,小朋友們對琵琶就產生了興趣,爭先恐后地想學著彈奏。于是,我又帶引他們從玩開始,以游戲的方式學習枯燥的技巧技能練習。例如:在熟悉四根琴弦時,我設計了“開小火車”的游戲,每個人輪流地按5125的順序彈或挑一根空弦。這樣,學生在玩中記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又如:在練習左右手相互配合彈奏時,我設計了“給音符找家”的游戲。即由我唱出一個音,請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這個音,并將它彈出來。這樣,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鍛煉了學生的左右手協調性,培養了學生對音高、音準的敏感度。通過以上的各種方法,讓他們從玩開始,不把學習琵琶看成是一種負擔,而是看成一種樂于接受的游戲。當他們在游戲中發現自己也能彈出好聽的樂曲時,興趣就回鞏固并增強。
情感交融,以情奏琴
每一首樂曲都有它的思想和內涵所在。音樂感受力,就是指人在聽音樂時,不僅能感受音的高低長短,還能體驗到音樂所反映的情緒和思想感情,并由此產生共鳴的一種能力。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以情奏琴,培養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讓他們體驗音樂,在動情的前提下獲得相應的音樂知識和琵琶演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拔蘿卜》時,就將小動物們使盡力氣、齊心協力拔蘿卜的神情盡情地表現在臉上。演奏完后,我把樂曲中所描繪的童話故事將給小朋友們聽。然后對照樂譜,告訴他們樂曲中的八分符點節奏正是小動物們使勁拔蘿卜的表現。讓他們真正地理樂曲,并將這些感情融入到他們的演奏中。又如,在演奏樂曲《小貓釣魚》后,我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學習琵琶也跟釣魚一樣,如果三心二意,就永遠沒有收獲;只有一心一意,堅持到底,才能學到真正的技能技巧。這樣,小朋友們不僅在演奏中理解了音樂,同時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少年兒童在學習琵琶的過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賦不同,對琵琶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有的進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為了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把他們按學習情況分成了三組,因材施教。并與家長密切配合,給每個學生制定了總的培養目標和各階段具體目標。為了配合教學,我還精心選材編寫了一本《少兒琵琶初級教材》,選編的練習曲都是小朋友們常聽易記的,還根據不同兒童的特點,編配了難易程度不同的曲目,使彈得好的學生能“吃得飽”,因而進步更快;對中下水平的學生,布置適度的作業,使他們既消化得了,又有新長進。
此外,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舞臺實踐經驗,定時召集家長舉辦一些小型的學習匯報演奏會,增強學生的表演意識,并讓他們在表演中給自己找差距,從而學有方向、趕有目標。同時,在學校和其他一些單位舉辦文藝演出會之際,我也要求學生積極報名參加,培養敢于表現自我的自信和良性的競爭意識。以此方式學習琵琶,不僅提高了兒童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音樂素質,而且陶冶了他們的性情,使其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