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揚琴演奏滑抹音的技法探索
揚琴的演奏技法,除繼承原有的各種傳統手法外,近年來在廣大揚琴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又不斷吸取了中外各姊妹樂器中適合于揚琴的演奏手法,并創造了某些新的演奏技巧,使揚琴的演奏技法更加豐富,從而使它的表現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我在多年從事揚琴教學的過程中,除不斷努力學習和掌握揚琴原有的各種演奏技巧,同時也為進一步提高揚琴的表現能力——發展和豐富揚琴的演奏技法,進行過多方面的試驗和探索。在這過程中,我深感揚琴在獨奏的表現能力方面,比起其他如琵琶、古箏等樂器的獨奏效果來還是有不夠理想之處,其中我認為主要原因這一就是其它樂器擅長演奏歌唱性的旋律,從而使樂曲婉轉動聽韻味濃郁。它們憑靠著其演奏技法中經常運用的各種推、拉弦、揉弦和壓音等手法,為表達樂思增色添彩。而揚琴盡管在演奏旋律、和聲、復調、琶音及各種襯音、滑奏、滑彈、頓音、泛音、反竹、撥奏、快速走句、壓音以及各種彈、撥、滾、輪等方面有著較豐富的表達能力,但在民族彈撥樂器的家族中,唯獨揚琴的“歌喉”是個“直嗓子”,所以在演奏較為婉轉的歌唱性的旋律中,只能拐硬彎兒,不能拐軟彎兒,因而在演奏某些韻味濃郁、委婉圓潤的旋律時,揚琴原有的表現手段就顯得無能為力了。這種在揚琴演奏中能硬不能軟,能直不能圓,出音死板,不能揉弦的現象,成為揚琴不能進一步表達具有豐富內容的樂曲的嚴重障礙。為了彌補揚琴上述演奏技法中的不足,以提高揚琴獨奏的表現能力,我于一九六二年開始對揚琴運用滑抹音的課題,進行了探索。通過實踐,在揚琴上試用滑抹音演奏某些慢板抒情、婉轉如歌、民族韻味較強的作品時,即可奏出像古箏壓音、琵琶推拉弦、二胡滑抹音、揉弦以及電吉它滑音的效果,同時還可模擬鳥叫聲、風呼嘯聲特技效果,使揚琴這個“直嗓子”的“歌喉”,在獨奏中也能揉弦和拐軟彎兒,增強了演奏中的詩意和耐人尋味的感染力,也使本屬固定音高的揚琴,變成可變音高的樂器。揚琴滑抹音是把揚琴演奏中的自然資源——“余音”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利用。
(二)揚琴演奏滑抹音的工具制作
1.揚琴滑音指套:滑音指套采用不繡鋼或銅質制成,由指環與金屬小圓棒焊接而成 。指環為一毫米厚,寬一公分,指環頂端寬度可稍窄,并留一開口,以適應各不相同粗細的手指,其下方與小圓棒焊接成8字形,小圓棒上方為平面,圓棒兩端直徑為 1.4公分,長為1.8公分,小圓棒需經拋光,以使滑音靈活。指套自重50克,不得輕于 50克,否則滑音效果不明顯。初帶指套演奏時不太習慣,經過適應性練習,既不妨礙左竹擊弦,又不影響演奏速度。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帶著它演奏快速樂曲時,完全能達到作品的要求。
滑音指套的設計:考慮到在某些地方性揚琴的傳統演奏手法中有壓音手法,但只限于琴弦張力較軟的個別音上可以使用,其效果僅起到吟音的作用,還不能演奏滑音,因而局限性很大。況且能壓得動的弦,其張力必然松軟,空弦擊奏時音質不好。為解決既符合科學比例的琴弦張力,又要設法在揚琴上能演奏滑抹音(主要用于揚琴獨奏曲),我探索設計出揚琴滑音指套(以下簡稱指套)。
指套是在電吉它滑音棒原理的啟示下研制成的,其形狀如戒指,指環帶在左手中指第二關節上、金屬小圓棒在中指內側或背側均可,當右手擊弦后或擊弦的同時,左手用滑音指套緊貼在弦根的山口左面向右來回滑抹和顫動,而發出相當于古箏的壓音、弦樂揉弦、琵琶推拉弦的演奏效果。這樣的方法由于不是采用改變琴弦張力強度(即壓音),而是改變琴弦的振蕩長度(滑、抹、顫)來獲得滑音效果,因此:①演奏時不影響琴弦張力和音高,不會使同一弦組樂音變花。②因琴弦張力強度合乎科學比例,所以不論在任何音上都可用滑音指套奏出各種滑音。③古箏壓音最大壓至小三度,而滑音指套可滑至各音的高八度以上。
在變音揚琴上帶指套演奏時,須將常用滑、抹音的幾個音上的變音槽中的山口最大限度地與變音槽的拉手離開,以使指套從山口左向右起滑時不致與拉手碰撞,并須將變音槽中兩邊帶棱的山口換成平面的山口,以免指套來回滑動時與其碰撞發出雜音。
帶指套在弦上滑動時,一定要將指套上的金屬小圓棒緊而平地貼在同一弦組的每條弦上,才能使滑出之音婉轉而圓潤,如滑動過程中指套貼弦稍有不平不緊,而使指套與琴弦間出現縫隙,就會產生雜音,所以指套必須在琴弦上。
為使指套滑動時潤滑而靈活,可在指套滑動的琴弦部位用蠟燭打一下,壓得一平二緊,即可滑動自如。
2.鋼絲撥子:這是用來配合滑音指套在揚琴上演奏長音慢滑音時用的。其制作法是用一段揚琴25號光弦做成長三角形。三角形長度為三公分,寬度與琴竹柄的寬度相同。用三角形的尖端撥奏。將作好的鋼絲撥子用橡皮膏貼在琴竹柄的尾部,撥子的尖端比琴竹柄長出一公分用以撥奏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