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揚琴,大多用于山東琴書、貴州文琴、北京琴書、揚州清音等民間說唱,粵劇、呂劇等地方戲曲和少數民族的歌舞伴奏,以及在潮州音樂、維吾爾族器樂等民間音樂的合奏中使用。
五十年代以后,揚琴發展進入昌盛時期。全國各藝術院校培養了大批演奏、教學人材,并自1985年后開設揚琴碩士學位。普及教育廣泛開展。
隨著技法的不斷發展創新,揚琴作為一件表現力較強的獨奏樂器。不僅能演奏風韻獨特的古典、民間樂曲、而且可以演奏技法高難、復雜多變的現代作品和外國樂曲。
在藝術風格上,既有秀麗高雅的情趣,又具有激越奔放之氣質,揚琴以其多種的表演形式和巨大的藝術魅力風靡海外,在外操琴和來華習琴的海外赤子和國際友人與日俱增。現階段的中國揚琴,已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教學、演奏體系,并成為世界三大揚琴體系之一。
近年來,許多教學、演奏工作者,通過搜集整理和深入研究。編著了各種版本的《揚琴演奏法》,運用力學、生理學、心理學、音響學理論撰寫了演奏、教學、樂器設制學術論文。編輯出版了傳統,現代揚琴曲集和成套教材及音像制品。
同時,創編了一批題材廣泛,曲式新穎、技法復雜、色調豐富的現代樂曲。如《漁翁》、《秧歌》、《騎兵進行曲》、《木蘭辭變奏曲》、《映山紅》、《流水戲歌》、《春到清江》、《邊寨之夜》、《海島新貌》、《游擊隊歌》、《茶山情》、《節日的天山》、《美麗的非洲》、《故園抒懷》、《山村春色》、《邊疆的春天》、《打起鑼鼓慶豐收》、《憶事曲》、《月夜清水江》、《龍船》、《阿里山主題變奏曲》、《山寨風情》、《海燕》、《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南海漁歌》、《哀思》、《歡樂的火把節》、《土家擺手舞曲》、《離騷》、《川江韻》、《汩羅江隨想曲》、《黃河隨想曲》、《懷念》、《大理三月行》、《思》、《天山詩畫》、《黃土情》、《竹林涌翠》、《滿鄉隨想曲》、《鳥之舞》、《流水》、《秋夢藕》、《塵世》、《覓》和大型協奏曲《海島音詩》、《林沖夜奔》、《鳳凰于飛》、《莫愁女隨想曲》、《川江音畫》、《粵鄉行》等。
成功地移植改編了一批傳統外國經典樂曲。將揚琴音樂藝術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峰。在我國民族器樂的藝苑里,揚琴已成為一朵瑰麗的奇葩,燦爛奪目,光艷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