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練琴要練多久才夠呢?
2小時? 4小時? 8小時? 12小時?
真的有練太多這種事情嗎?
是否真的有一個最佳的練習時數呢?
沒有流過血的手指,彈奏不出世間的絕唱!————泰戈爾
很多家長會發現,一到練琴時間,孩子不是要上廁所,就是要喝水,練琴過程中還時不時出來晃蕩兩圈。其實,孩子不僅需要制訂學習計劃,也需要制訂練琴計劃。家長不妨幫孩子制訂一張練琴時間表,讓孩子按照固定的時間和順序來練琴,幫孩子確立穩定的練習時間。
以下是演奏家們總結的1小時練琴時間的安排:
一小時練琴時間分配表 | |
時間分配 | 練習內容 |
0~15分鐘 | 新課練習 |
15~25分鐘 | 基礎技能練習 |
25~30分鐘 | 休息時間 |
30~40分鐘 | 改錯練習 |
40~50分鐘 | 鞏固新課練習 |
50~60分鐘 | 保留曲目練習 |
我們來具體說說每項練習的內容:
1、新課練習——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在15~20分鐘內大腦的吸納記憶狀態呈現最佳水平。所以把新課練習安排在一天練習時間的最前端,可以有效幫助孩子掌握新課內容。
2、基礎技能練習——不管孩子學的是什么樂器,每天的基礎技能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具體到每項樂器又不盡相同,以古箏為例,每天的基礎練習需要練習幾種常見指法練習曲或做一些技巧性練習,直到手指活動開來,程度較高的孩子可以通過每日必彈系列練習來提高技巧,琵琶練習、輪指練習、活指練習,以及一些有針對性的技巧練習。目的都是練習基本功,將手指活動開。尤其是冬天,天氣寒冷,手指僵硬,更需要彈奏練習曲幫助活動手指。
3、休息時間——這個時間可以放任孩子自由活動,有些孩子喜歡在練琴時喝水、上洗手間,無聊地到處轉轉。好吧!我們就給孩子5分鐘讓他去做一些他想做的無聊事。
4、改錯練習——這個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上節課的回課過程中,老師一定會點出孩子一些不足之處,需要通過專門的改錯練習改掉不足,讓技巧得到提高。
5、鞏固新課練習——在一小時的練習之初已經針對新課做了練習,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還要再做新課練習呢?要知道學琴學的是一種技巧,技巧是要通過不斷的練習加以鞏固的。攻克新課內容中的難點,針對性反復練習可以幫助孩子迅速提高新技巧的掌握能力,鞏固練習在一小時的練習中必不可少。
6、保留曲目練習——孩子總有他喜歡的曲目,1小時練習的最后10分鐘留給孩子自由選擇吧!隨便他練習什么曲目,不管是兒歌,還是他自彈的流行歌曲,只要他喜歡就好了。這也是提高孩子練琴興趣的一種方式。
練琴時間最好固定,形成條件反射,到那個時間就開始練琴,這樣孩子不會因瑣事和情緒變化而找“借口”不練琴。
至于練琴時間,最好安排在孩子每天的放學后進行。經過白天一整天的文化課學習,孩子正好通過練琴換換腦子。
演奏家們怎麼說?
有一些著名的藝術家們曾經分享過他們對于這問題的想法.我曾經讀過一本魯賓斯坦訪談錄,在那本書中大師提到,沒有人應該一天練習超過四小時,也就解釋說如果你一天練習超過四小時,你可能用錯方法了。
其他偉大的藝術家們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如果你用你的手指練琴,永遠都練不夠的,如果你用你的大腦練琴,兩小時就足夠了”,他從不相信要練很久,而且過度的練琴就“如同練得很少一樣糟糕”。
他說他平均一天練琴都不超過三小時,而且他在每一個星期天都完全不練琴,你知道的,這并不是什麼壞主意—我的其中一位恩師曾經一度建議我設定一周有24小時的時間完全不碰樂器。
心理學家們怎么說?
當這說到專業知識的理解以及專業領域的時候,心理學家K.安德斯.艾利森博士或許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權威。
他的研究建立在”十年規則”以及”一萬小時規則”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這至少需要十年以及或一萬小時的謹慎練習才能在任何知識領域中達到專業表現水平。
在這狀況下音樂人常常得花將近25年才能達到頂尖的水準。
請注意,真正的關鍵不是所需練習時數的多久而是所需練習的方法來達到專家表現水平。換句話說,就是不用任何非捷徑的舊方法土方法練習。
無意識的練習
你有聽過別人練琴嗎?對于這問題,你有認真聽過自己練琴嗎?
給你自己錄音,記錄自己一小時的練習,然后去校園中散散步去竊聽別的琴房中同學的練習;或是叫你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假裝他自己在家一樣的練習。
你觀察到什麼了嗎?
你將會注意到絕大多數的人練琴是在無意識狀態,無論是從事簡單重複(“練習這樂句10次”或是”練習這曲子30分鐘”),或是使用如同飛機電腦自動駕駛練習(那就是當我們彈奏這曲子直到聽見我們不順耳的部分就停止,然后又重複該樂句練習一直到它聽起來順耳,然后又恢復彈奏整首曲子一直到我們下一段聽不順耳的地方,然后又開始重複先前的那道程序一次又一次。)
這種無意識狀態練琴有著三大重要問題:
1、根本就是浪費時間
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就是這種方法所產生的練習效果非常有限,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練一首曲子好幾小時,好幾天甚至好幾星期后都感覺不到自己有太多進步的原因。
更糟糕的是,你在這種無意識狀態練習中實際上給你自己挖了一個陷阱跳進去。
因為這種練習模式會加強你不想要的壞習慣跟錯誤,說白點就是讓你自己未來持續被搞砸。
這會讓你將來要改正這些不良習慣更加的困難,也就是說你事實上只是增加未來需要改正自己惡習跟怪僻的練習時間。
我曾經與一位教授共事過,他總是愛跟學生提醒說“練習未必會更加完美,練習但卻只會制作永久的習慣”。
2、它讓你更沒自信
此外,用這種方法練習實際上傷害你的自信心。
因為你內心的一部分發覺到你自己并不真正知道該如何持續的制造你所要的結果,就算你能透過這種無意識練習建立起相當高的成功率來彈奏最困難的樂句片段,并且在每五次嘗試中可以掌握三到四次彈對,你的自信心并不會因此而增加多少。
真正的舞臺上自信來自于:
a)十次彈十次確切掌握
b)知道彈對不是偶然,但卻可以用自己的思想正確駕馭。
c)你會很精確的知道你為什么能掌握或是失敗;換言之,你確切的知道要怎樣從技術的角度切入來讓這樂句每一次都完美的被彈奏。
一開始你或許無法每次都能彈的完美,但是這時候練習就有他的目標存在了,加深這些好的彈琴習慣直到他們蓋過不好的壞習慣。
這有點像是在試圖培養出好看的草坪,而不是打一場永無休止對抗雜草的戰爭,你的時間更應該培養在好看的草種,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把雜草擠出去這塊草坪。
這邊的大問題是:我們嘗試無意識的練習最終嘗試有意識的演奏,這不是一個成功的方程式。
回想一下這篇文章,你是否有當你走到舞臺上時嘗試將自己大腦轉變成超級左腦分析模式的傾向呢?
恩,如果你大部分的練習都是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你還是無法如何真正知道要怎樣將曲子彈的盡善盡美。當你大腦突然轉變成”全意識模式”的時候,你最終就會被自己嚇壞了,因為你不知道該給你大腦去做什么指令了。
3、它是冗長無聊又乏味的
無意識練習是很討人厭的雜務,音樂有可能是一個單一技巧為基礎的活動,其中練習目標是時間單位來衡量。
我們大家都有過一種老師叫我們回家練習特定樂句練個N次或是練習N小時對吧?
我們所真正需要的是更明確的最終目標,譬如練這樂句直到它聽起來像是______,或是練習這一樂句直到你能弄清楚如何讓它聽起來像是_____。
不管怎么說,我們花多少時間練某個東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該如何產生我們要的結果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意識持續的做到那樣。
謹慎的練習
什麼是謹慎的練習,或是全意識的練習?
謹慎的練習是一種有系統,高度思想組織的活動,或者說科學性的活動。
那是一個有個清楚練習目標以及前提,充滿積極意識的試驗過程活動來取代盲目的試驗和錯誤,小提琴家保羅-坎特曾說過,練習室就如同實驗室一樣,在那裡人們可以自由地發揮不管是音樂性或是技術上的不同想法,看看有什麼成分結合產生的結果是你所期待的。
謹慎練習通常都是緩慢的,通常只涉及到你彈奏曲目當中很小又非常具體部分的重復而不是只是把整首彈奏過一遍。
(例如:鉆研在你獨奏開始的那些音符,讓音樂確定聽起來會說話就如同像你想要的那樣,而不是把整個開頭片段都彈完)謹慎練習也涉及到監控一個人的表現(即時的監控,但也可以透過錄音達成),不斷的尋找新方法來改善。
這也就是說真正的去聽到底發生了什么,因此你可以自己告訴你自己到底哪里出錯了。
舉例來說,第一個音符是否音偏高了?或是音偏低了?太大聲?太小聲?太粗糙?
太短了?太長了?或許說這音樂起奏的音符音偏高以及太長了。
恩,到底是偏高多少?高一點還是高很多?實際音符到底比你原先要的長出多少?
你要幾次起奏呢?好的,音符音是有點偏高,需要更清楚的起奏來符合樂譜上標記。
那么為什么音符音會偏高呢?你做了些什么?你需要該做些什么以確保音符音每次都是準確的發音呢?
你要怎樣確定那音符長度是你所要的?你又怎么獲得一個連貫清楚的起奏,并且用正確的風格來演奏這些音符呢?
現在讓我們想像你已經錄下所有這些聲音并且聽著剛剛最后一次聽起來的音響效果。這些小細節成分所構成的組合是否能給你希望的結果?
換句話說,是否這些小細節成分的組合能讓你最有效的傳遞氣氛或是你想傳達給聽眾的情感想法?
很少音樂家愿意花時間停下來分析問題出在哪里,為什么問題會發生,以及他們該如何永久的修正那些錯誤。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黑檀木——一般市場價6000以上 黑檀木屬于高級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貴木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