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八年黑暗抑郁,鋼琴家孔祥東發布原創音樂專輯
每天早上7點半,鋼琴家孔祥東都會穿上紅色跑鞋出門,約上幾位朋友,沿著淮海中路到徐家匯公園慢跑。經常,這群跑友會以吳興路上的咖啡館為終點,拍一張晨跑打卡合影。
這樣的習慣,孔祥東風雨無阻堅持了三年,體重從最胖時的220多斤,減掉70多斤。很久不見的朋友碰到他,驚訝于明顯的外貌變化,調侃他是不是整容了。
身體的變化,外人一眼便知。但旁人想不到的是,過去八年,他的身體和精神如何被抑郁吞沒。
抑郁癥在2008年9月悄然而至。一直在成功軌道上奔跑的孔祥東,突然疲憊、焦慮,對自己不滿。他越來越不想出門,推掉所有活動和應酬,宅在家里,生活的興趣與音樂的靈感一并丟失。封閉在黑暗里多年,某一天,他突然在鏡子里看到胖到變形的自己。
過完50歲生日的第五天,他穿上跑鞋出門慢跑,開始改變一切。
“回過頭來看,這些年,這些時光,都是難能可貴的財富。”即將53歲的孔祥東,并不諱言自己的抑郁癥抗爭史。對他來說,那是寶貴的禮物,也是一位鋼琴家在人生音樂會上的幕間休息。
前半生,他說自己步履匆匆,“17歲就奔赴國際比賽的戰場,沒有一天周末和假期。”
作為最早在國際上綻放光芒的中國鋼琴家之一,他曾被西方媒體贊為“天才鋼琴家”。從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留學歸來,1997年在上海創辦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時,他才29歲。
掌聲、榮譽和財富,他很早就擁有了。“以前我彈琴,是激情、匆忙,是一團火。”他平靜地說著過去,像透過時光隧道反觀年輕時,那個帶著一身光芒、不斷沖刺的自己。
從抑郁癥里掙脫出來,他才發現,人生還能有截然不同的下半場。
8月14日,他與上海郵幣卡交易中心、數傳集團共同合作出版了中國第一款原創數字音樂收藏品《情愛》,短短幾天,從發行價40元漲至210元。8月26日,他的第一張原創音樂專輯《海之聲命》出版黑膠唱片,專輯中的12首純音樂都有來自世界各地12個海域的真實海潮聲。
聽他的新專輯,像是置身大自然,遼闊安寧。“現在你聽我講話的語速、措辭,都更舒適了。我的音樂創作也是前所未有的靜美。”孔祥東告訴第一財經。
抑郁就像放大鏡
采訪孔祥東時,他總是說著說著就哈哈大笑起來。哪怕我們是通的電話,他也會走到鋼琴前,即興彈奏一分鐘來表達當下的愉悅。
臨近中秋,孔祥東收到一盒醫生朋友送的定制月餅,這款來自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月餅在當天成了網紅,火上了熱搜。他也追趕時髦,拍下月餅發朋友圈。
母親林幼陵看到網友為月餅而狂歡,難以理解,“我想的是,神經兩個字,誰沾了可是要倒霉的。我想的是這些年,東東是怎么熬過來的。”
獨自一人將孔祥東培養為鋼琴家的林幼陵說,她這一生吃過太多苦,“但沒有什么困難能壓倒我”。
她所遭遇的困境,不是當初到處借錢給兒子買二手鋼琴的拮據困窘,也不是41歲時為了賺錢給孩子留學,只身前往日本做服裝設計的毅然決然。她的痛苦是,當兒子功成名就時,竟會患上她不曾想到的抑郁癥,“我疑惑惶恐過,也掉過淚。但我的個性是不會倒下的,只能勇往直前。”
回想起患病過程,孔祥東覺得,那是人生的一道命題,“每個人都會遭遇中年危機,讀書越多,想得越多,對自己有更多要求的時候,就會自我糾結、擰巴。”當他發現事業進入瓶頸期,對未來充滿恐懼,開始害怕,胡思亂想,“抑郁不是壞事,而是讓你改變自己的看法和生活狀態。”
最長的時候,他三個月不出房門,不見任何朋友,手機號碼換了21次。
母親聽不到他的內心,只能看到他日漸消沉。她找了很多家醫院,為兒子求醫問藥,把抗抑郁藥悄悄放進兒子的飯菜中,每天做好了放在臥室門外,照顧他的一日三餐。
漫長等待,林幼陵一點點看到變化。她還記得,黑暗中透進一線光亮的那一刻,“那天他突然就走出房門,到飯桌上跟我一起吃飯了。我那種喜悅是無法形容的。”
對孔祥東來說,抑郁癥是放大鏡,“第一次看自己生命中的很多細節,排查自己所有的可能性,很多總結和反省。”
曾經,孔祥東這個名字意味的,是一個龐大的音樂事業版圖。回國之初,他就想要肩負起中國鋼琴教育普及的重任。他在全國九個城市開辦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2004年事業巔峰時,孔祥東曾帶著158名師生一起獻上百臺鋼琴齊奏音樂會,創下廣場音樂會之最。那一年,他創立孔祥東音樂藝術學院和音樂幼兒園,舉辦孔祥東音樂比賽。
在野心勃勃的計劃中,孔祥東音樂藝術中心曾預計發展至30家。但連年虧損和發展瓶頸,最終還是擊垮所有的信心。
回望這些片段,他好像看到自己加速賽跑的身影,看到那些年濃縮而極致的事業追求。
患抑郁癥之后,他從2013開始,花五年時間將上述機構全部關閉,將自己歸零。
音樂的重生
談到八年抑郁癥,孔祥東充滿感激,“這八年我不但沒有浪費,還學到很多以前不可能接觸的東西。如果沒有這幾年的沉淀,我沒有時間向內看得那么深,也不會重新思考人生。”
關在房間的日子里,他在蘋果商店下載過上萬個APP,自學寫代碼,寫了上百首詩歌,開始創作音樂。
音樂是他緩解情緒的解藥。過去儲存在大腦深處的古典旋律,在手部肌肉上形成的記憶,在他情緒松弛的時候,就能隨時在琴鍵上流淌為一首首鋼琴曲。
在他的解讀里,藥的繁體字“藥”,與樂的繁體字“樂”同源,音樂就是每個人的良藥。
他把音樂當做游戲,為身邊朋友創作曲子。家里來了客人,他會邀請人家在黑白鍵上各彈奏兩個音,他就根據這些音符,即興演奏,迄今已經為700多位朋友創作出屬于他們的曲目。很多人聽完他的演奏,似乎聽到他在用音樂講述自己的故事,深為觸動。
2018年12月,剛開始鍛煉身體的孔祥東以志愿者身份出現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門診大樓的候診區,為患者演奏。從那時起,他與兒科醫院合作開設樂療工作室,用音樂療愈患者。
過去,他在全球40多個國家的舞臺上,用莊重嚴肅的方式演奏古典樂。現在,他用即興的方式演奏,或者一邊讀詩一邊彈琴,用更輕松的方式分享屬于這個時代的音樂。
他從來都是古典音樂界的不安分者,在互聯網時代,他發現音樂的跨界變得更簡單,音樂家只要在家中,就能用音樂跟世界連接。疫情以后,音樂的力量更是通過線上被無限放大,音樂的療愈作用,也能通過互聯網抵達世界每個角落。
去年疫情期間,孔祥東與SMG紀錄片中心合作,為紀錄片《人間世》里的30位上海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創作肖像音樂。創作的方法依然獨特,每位醫護人員在他身邊隨機彈出四個音,他根據這些音符當場即興創作。
他享受于前輩鋼琴家不曾體驗過的新時代,總在琢磨怎么用技術嫁接音樂。
今年4月,孔祥東認識一位海洋保護公益組織的男孩,男孩告訴他,他們最初喜歡潛水,但逐漸發現,他們常去的菲律賓、西班牙等地的海域被污染情況日漸嚴重,珊瑚礁死亡,垃圾成堆。那之后,他們成立了公益組織。
孔祥東從男孩那里拿到12段世界不同海域的浪潮聲,從中國、挪威、澳大利亞、南非到南太平洋,從這些海浪聲中,他忽然涌出靈感,兩小時后,創作出12段鋼琴曲,制作成一張環保意義的療愈音樂專輯《海之聲命》。在首張原創數字音樂專輯《情愛》之后,他還要和上郵中心、數傳集團發行一版數字音樂《黃河》收藏品。
他說,自己的音樂少了年輕時的沖動,少了自我,有了更多真誠、質樸,更趨于平靜,“音樂是內心的折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去掉很多私心雜念以后,才能創作出美好。”
對于幸福,孔祥東有了自己的定義,“幸福不只是你站在臺上享受鮮花和掌聲的時候,也是你在低谷期獨自落寞的時候,那才是你琢磨自己、尋找自己的時機。當你從災難中蛻變、升華,會發現老天爺關掉一扇窗,一定會給你反省以后的碩果。”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