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本土音樂,在炮聲中堅強生長
說到阿富汗,也許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戰爭,但曾經的阿富汗是藝術的天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阿富汗的黃金時代,那時阿富汗是嬉皮士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大學里到處是穿著短裙的女學生,流行巨星艾哈邁德·查希爾改進了傳統音樂,電吉他的聲音風靡全國。但這一切都被1979年的蘇聯入侵打斷,之后阿富汗戰亂頻仍,文化藝術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無數藝術家被迫流亡他鄉。
阿富汗第一個女子管弦樂團佐赫拉。
很多音樂家聚集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這里是距離阿富汗最近的安全地帶,阿富汗最有名的民族樂器魯巴布琴的聲音在這里才可以聽到,人們用音樂懷念回不去的故鄉。離開阿富汗的藝術家們把祖國的民族藝術帶到世界各地。與巨星艾哈邁德·查希爾同時代的女歌手烏斯特德·法雷達·馬赫瓦什,被稱為“阿富汗之聲”,在中亞廣受歡迎。她在1977年成為阿富汗歷史上第一個被授予“大師”榮譽稱號的女性,1979年蘇聯入侵后離開阿富汗,2001年在美國組建了喀布爾合唱團,致力于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阿富汗傳統藝術。
而在阿富汗國內,音樂在炮聲中堅強生長。2002年,女子搖滾樂隊“布卡樂隊”橫空出世。樂隊名字“布卡”是塔利班統治時期強制女性穿的蒙面罩袍,從頭一直包裹到腳。在成名作《藍色布卡》中,她們用戲謔和自嘲的方式表達對女性被布卡禁錮的不滿,“你要給我全部的愛,你要給我全部的吻,你隔著布卡撫摩我,你都不知道布卡里面是誰?”罩袍遮蔽了她們的身體,卻不能擋住她們發自內心的聲音。
2010年,遠在澳大利亞的音樂家艾哈邁德·納瑟·薩馬斯特回到祖國建立了阿富汗國立音樂學院。這里有阿富汗第一個女子管弦樂團——佐赫拉樂團。樂團以波斯音樂女神命名,也是希望這群女孩在對音樂和女性的雙重壓制下,堅持自己的夢想,活出自己的人生。生于1998年的樂團指揮內金·赫帕爾瓦克是阿富汗第一位女指揮,她說,“必須為這個國家的女性做點事,也許需要一代人才能改變,但我想為別人開路。”
阿富汗國家音樂學院學生。
2011年,阿富汗舉辦了35年來的第一個音樂節,“未知街區”就是其中一支參演樂隊,這是阿富汗第一支重金屬樂隊。在阿富汗的炮火聲之外,人們第一次聽到了另一種鏗鏘之聲,他們用搖滾樂的嘯叫來抵御炸彈的轟鳴。另一支樂隊喀布爾之夢是2008年成立的,在音樂形式上更加柔和,他們希望用自己的音樂傳達愛與和平,撫慰被戰亂折磨的人民,暢想戰后的美好生活。他們的歌里唱道:“我的聲音,你的聲音,阿富汗的聲音,我們走向命運,我們走向和平。”
Ak13是阿富汗本土的說唱樂隊,樂隊名字來自敵人手上的Ak47步槍和樂隊成員生活的喀布爾13區,這個區人口稠密,多為哈扎拉人,屢遭迫害。他們在單曲《I Am》中唱道:“我見過尸體在垃圾房里燃燒,見過真的割喉……戰爭不會帶來和平。”樂隊成員賈瓦德·塞茲德說,嘻哈很重要,因為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和現實不同的和平世界。當我們即興說唱時,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沒有普什圖人,沒有塔吉克人,沒有哈扎拉人,沒有戰斗。
艱難的處境,使得阿富汗的音樂無比貼近現實,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女性說唱歌手索妮塔·阿利扎德1996年出生在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赫拉特,她在伊朗逃亡時接觸到了說唱音樂,自學成才。母親試圖把她賣掉,換一筆錢給她哥哥娶親。她寫了一首說唱歌曲《待售新娘》反抗買賣婚姻。
今天的阿富汗,25歲以下的年輕人超過了70%,他們是在戰爭陰影下長大的“Z世代”,但是無休止的戰爭并不能孕育希望和未來,拿起吉他比扛起槍更勇敢。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