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劇學院第一個本科表演西藏班畢業生全體入職西藏話劇團
8月18日,其米卓瑪與同學們正式成為西藏自治區話劇團演員。他們畢業于上戲2017級表演西藏班。10年一招生,2017級是上戲第一個本科學制表演西藏班。8月3日、4日,學生們在拉薩市藏戲藝術中心演出畢業大戲《哈姆雷特》。演出前3小時,劇院門口已有觀眾等候。
“老師突然不理我了”
“親朋好友加起來有四五十人來看戲,包括我的高中同學。”其米卓瑪在《哈姆雷特》飾演奧菲利亞。2017年,14個男孩、8個女孩組成上戲第六屆表演西藏班。以往西藏班學生多來自拉薩,而這一屆學生多來自牧區、山區。
其米卓瑪的家在山南,接近中印邊境。她記得4年前每個瞬間,“我在讀高三,上戲老師來學校挑學生:一個木門、一張桌子,即興表演回家后,找不到媽媽。我什么經驗也沒有,完全跟著老師指示做反應,‘家里燈開了一分鐘,滅了’,我懵了,就喊媽媽、媽媽,還撞到桌角。”
其米卓瑪成了本校10個初試者中唯一入選者。剛到上海,她不開心,“現在看一年級表演小視頻,我像另一個人:說話總低著頭,眼睛向上翻,特別不自信。”其米卓瑪一度不知道應該何時吃飯,“山南日照時間長,一日三餐在早上9點半、下午兩點和晚上8點半。上海愛下雨,下午5點天就黑了,高樓大廈讓人覺得壓抑,我一天只吃一頓飯。”
西藏班主講老師、班主任楊佳第一次見到22個藏族學生,“許多人沒有學過表演,不知道上戲是干什么的。”她與同事們邀請學生來家里吃飯,一步步疏導、解決生活習慣改變帶來的挑戰。老師們更操心的是課業,西藏班學生早上6點半起床跑步、練習臺詞,一個人遲到,全班挨罰。“本來就比別人起步晚,更需要抓緊時間練習繞口令、獨白,念散文。”
其米卓瑪也很急,“漢字二聲與三聲,對我們來說容易混淆,老師幫我們一個個字摳。”小組表演訓練,為克服西藏班學生羞澀感,老師要求男女組隊,而且得由女生主動找搭檔。西藏班每學期換一次班干部,鼓勵大家有想法都可以貢獻出來。
《哈姆雷特》之前,西藏班排演《格桑羅布與卓瑪次仁》,將莎士比亞另一部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移植到西藏,加入藏族文化、禮儀,某種意義上是《哈姆雷特》預演。“比起直接教孩子們怎么做,我們更傾向于把他們身上特點挖掘出來,讓孩子們主動去沖。”楊佳說。
其米卓瑪在《格桑羅布與卓瑪次仁》中扮演卓瑪次仁。在上戲端鈞劇場彩排,她連續兩天站在舞臺上哭不出來。“楊老師突然不理我了,讓B組女主角準備上。”下臺后,其米卓瑪躲在過道哭得涕淚交加,她聽到楊佳腳步聲,“我以為楊老師來安慰我,沒想到她說,記住現在悲傷的感覺,快上臺,加臺詞、加臺詞!”
2017年西藏班學生多來自山區、牧區,“招生老師們各自分頭打分,質樸表演和有聲音天賦的考生拿了高分。這次回到拉薩演《哈姆雷特》,同行評價我們的畢業生,放牛娃變成高原王子。”楊佳說。
滿堂彩背后,《哈姆雷特》劇組經受住考驗。觀眾們坐在臺階上看戲,不小心影響燈光線。負責幕后燈光、道具、服裝的都是今年上戲培養畢業的藏族學生,“臺前幕后,大家很鎮定,沒讓觀眾發現燈光出了意外。”高原空氣干燥,電器聲滋滋作響,西藏班學生不戴話筒,要舉重若輕說臺詞,“不停噴水,演出前連續排練一個星期。”
追隨師兄師姐腳步開啟新的舞臺
1959年至今,上戲表演系招收西藏、新疆、內蒙古、青海4地近20個表演班共計300多名少數民族定向培養學生。1962年初,第一屆西藏表演班帶著田漢話劇《文成公主》在北京演出,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這個班學生回到拉薩后創建西藏第一個話劇團——西藏自治區話劇團。
2017級西藏班學生的大學二年級匯報演出,穿插在話劇《共同家園》中完成。由西藏話劇團制作的《共同家園》來滬參加第12屆中國藝術節,包括男主角在內的仁青頓珠、小普布次仁等主要演員分別是上海戲劇學院第三(1977級)、四(1995級)、五(2004級)屆西藏表演班畢業生。學生們跟著師兄、師姐學演戲。
《哈姆雷特》拉薩演出,導演濮存昕也趕來助陣。4年前收到上戲邀約,濮存昕本打算為藏族孩子做助教,沒想到4年后卻成了畢業大戲《哈姆雷特》的導演。第一年來上戲教課,看西藏班學生演舞臺小品,他直言,“沒有舞臺感,全是演自己。我要求再來一遍,孩子們就犯傻了,動作、說話太隨性,演過都忘。”
濮存昕要求《哈姆雷特》演員不用話筒,字正腔圓、四聲到位、氣息運用自然。他一絲不茍,摸爬滾打做示范。這版《哈姆雷特》由林兆華戲劇工作室1990年創作,濮存昕飾演哈姆雷特。一晃30年,他把心得毫無保留傳給年輕人,“演員在臺上不許動,如果要動,這個動作一定有意味。莎士比亞大段臺詞,不是瑣碎的生活,而是詩句。”
濮存昕給學生們買了有關莎士比亞的書,疫情期間,他打電話來上海,必定會問學生們最近如何,學習了嗎?看書了嗎?每天排練《哈姆雷特》,濮存昕先挑兩個學生大聲讀書。排練演出間隙,益西塔慶躲在劇場幽暗角落里看書,因為濮存昕對他說,“根據你的條件與技術程度,唯獨看書才能成。”飾演哈姆雷特的頓珠次仁說,“濮存昕老師對臺詞、對表演要求那么高,我的標桿就是他。在臺上釋放自己,用生命來演戲。”
5月7日至5月14日,普通話、藏語雙版本《哈姆雷特》在上戲實驗劇院首演,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海外社交媒體推介。
7月《哈姆雷特》來到哈爾濱大劇院,標志西藏班巡演拉開帷幕。8月《哈姆雷特》登陸拉薩。演出結束,濮存昕說,“西藏班的成長還剛剛開始,希望孩子們充分融入家鄉的文化沃土,虛心向老演員們學習。”
伴隨西藏班畢業生返回雪域高原,上海戲劇學院與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在拉薩簽署中長期戰略合作及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協議。這是上海戲劇學院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及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對口援藏工作會議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團結而采取的舉措,院長黃昌勇表示,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深化與西藏自治區文化廳、西藏話劇團的合作,在西藏題材文藝創作、滬藏兩地文化合作等方面孕育出新的成果。
頓珠次仁有些傷感,他的家離拉薩路途遙遠,又值農忙時節,父母沒能來拉薩看他演出。楊佳安慰他,等疫情好轉還有機會,“《哈姆雷特》要繼續巡演,計劃去北京、陜西、浙江。”
8月18日西藏話劇團入職儀式,其米卓瑪與同學們上了新的一課。“團領導說,我們給劇團帶去新鮮血液。同時我們還要接受半年到一年集中培訓,加深西藏歷史知識儲備,學習日喀則、山南等地特色舞蹈、歌曲,在舞臺實踐中深造臺詞、表演,與師兄、師姐們碰撞出新的火花。”其米卓瑪想演話劇,也想演影視劇。告別時,有同學笑著對楊佳說,“老師,過兩年,也許我會考研,上戲見。”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