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鋼琴廠張曉文的鋼琴夢
在沒有空調的車間里,張曉文不時翻看手機里的新信息,有點兒坐不住了。
“美國客商又催訂單了。怎么辦呢?”身為東北鋼琴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她,說這話時卻是面帶微笑的。
兩個多月前,她應客商要求,快遞了一架自己公司生產的三角鋼琴到波士頓。收到樣品后不久,對方便訂購了100架。今年上半年,她已經接了300多架三角鋼琴的出口訂單。
兩年前,她花巨資買下已倒閉十幾年的東北鋼琴廠,就篤定會有這一天:東北鋼琴的老客戶會回來的,國際市場份額會重新贏得的。
今年53歲的張曉文,1986年從遼寧省營口市第二輕工業局技工學校鋼琴制造專業畢業,就到了東北鋼琴廠。心靈手巧、理論基礎好的她,很快從上千名工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業務骨干。
東北鋼琴廠同樣迎來了高光時刻:全資收購了歐洲十大名牌鋼琴之一、瑞典諾的斯卡品牌和工廠,21世紀初還創下了每年出口6000余架三角鋼琴的中國紀錄。
產品銷往美國、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國內多個大型演出指定伴奏鋼琴是諾的斯卡,物美價廉的立式鋼琴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東北鋼琴廠在中國樂器行業的風頭一時無兩。
往日的輝煌,在一棟如今被雜草和灌木包圍的廠房的外墻上還隱約可見,一行斑駁的紅色標語寫著:創世界級品牌,揚中國人志氣。
“這是我們東北鋼琴廠當年的口號,現在看都是很好的。”張曉文說。
張曉文在車間內組裝調校鋼琴。
1952年,在上海派出的專家團隊支持下,營口組建了東北樂器廠,生產口琴、手風琴、小提琴、鋼琴等樂器。后來,各樂器品種分別成立了工廠,東北鋼琴廠肇始于此,逐漸成長為“中國四大樂器生產基地”之一。
2007年,經營遇到困難的東北鋼琴廠被美國樂器制造企業吉普森公司全資收購,很多工人在買斷工齡后自謀出路,即拿著一次性補償離開,與新公司再無關系。
東北鋼琴廠改制后,張曉文作為零售督導部負責人繼續工作到2009年。“我發現收購方并不愛護我們的品牌,好的產品就貼上他們自有的品牌,品質差一些的就貼上‘諾的斯卡’。我們無法接受。”
離職后,她一度打算另辟天地,“思來想去,還是放不下鋼琴。”她先是做二手鋼琴的回收修復業務,然后有了自己的鋼琴廠。
這段創業經歷,為她后來買回東北鋼琴廠奠定了基礎。
改制后的東北鋼琴廠因經營管理不善,沒幾年就倒閉了。“東北鋼琴”的品牌也被他人注冊。
“為了買回這4個字,我們花了800萬。”坐在由老廠房修整一新的辦公室里,張曉文平靜地講述。
2019年春,她拿出創業積累的全部身家,加上銀行貸款,重新盤活東北鋼琴廠。“我把我的命壓在東北鋼琴廠了!人活一輩子,不就為了干成點事兒嗎?”
為此,張曉文請回了當年東北鋼琴廠最優秀的老員工:設計師郭凱、調律師張永慶、音源師周雄,攜手二次創業。
他們進廠時間不同、工種各異,因為都是各自工序中的佼佼者,作為廠里的業務標兵,經常同臺領獎,逐漸變成志同道合的工友。
59歲的周雄曾赴瑞典參與收購諾的斯卡,擔任過音源車間主任,2009年就加入了張曉文自辦的鋼琴廠;50歲的張永慶已是金牌調律師,曾代表東北鋼琴廠參加全國鋼琴調律大賽獲獎;46歲的郭凱大學畢業進廠就從事設計工作,離開后被新雇主派往德國,負責其在當地收購的一家鋼琴廠的技術管理,旅德10年,一直鉆研設計最好的鋼琴。
張曉文要買下東北鋼琴重整旗鼓的想法,不僅家人多數“不支持”,連張永慶和郭凱也覺得“不現實”。畢竟一個老廠退出市場十多年,想要翻身,困難重重。
“但是,我們也很佩服她,把東北鋼琴重建了!她很有決斷力。”張永慶說。
周雄雖然到了平常人要退休的年齡,得知張曉文的想法表示“很高興、很贊成”。
“跟著她,沒有退休這一說。”他說。
現在,他是負責生產的經理。“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個事業。我把鋼琴當孩子,如果一天不干活兒,就像一天沒看見孩子一樣。”
就這樣,四個年齡加在一起超過200歲的人,成為新東北鋼琴的骨干。
他們輾轉找回幾十名當年的老工人。大家齊動手,修廠房、清垃圾、除雜草、種新樹……一雙雙造琴的手,為了重建昔日“理想國”傷痕累累也在所不惜。
張永慶負責調律,同時分管銷售,人手不夠時,還要客串貨車、叉車司機。
他經常一路小跑:“人活著,不是光為了賺錢。我50歲從頭再來,就是不想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會裁剪縫紉的張曉文根據記憶,重新設計了老廠工作服,藍灰相間的工裝,胸前繡有再熟悉不過的“東北鋼琴”四個字。
2019年6月20日,東北鋼琴樂器有限公司正式掛牌。
2019年8月25日,編號為零號的第一架立式鋼琴正式下線,留廠紀念。
總經理郭凱負責設計,秉承傳統工藝,堅持用進口琴弦、木料制作鋼琴,同時不斷創新,以期贏得市場:能演奏上萬首樂曲的全自動鋼琴、可靜音不擾鄰的立式鋼琴……一款款科技感滿滿的鋼琴在新的東北鋼琴車間誕生。
2020年,諾的斯卡鋼琴在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重新亮相。在受疫情影響停工半年的情況下,東北鋼琴全年仍然生產了3000架諾的斯卡鋼琴。
陸續得知東北鋼琴恢復生產的中外老客戶,不斷打電話聯系,尋求新的合作。
“現在不愁訂單,愁的是原材料價格上漲,還有工人短缺。”張曉文說。
為了保證品質,四個人一致堅持不用便宜的替代品。
一架三角鋼琴由近2萬個零件組成,多道工序仍需靠手工完成。有經驗的技工是鋼琴廠的“寶貝”。憶及自己的成長經歷,張曉文又萌生了新的想法。
辦技工培訓學校、鋼琴博物館、音樂小鎮……設想足以填滿26萬平方米的廠區,但她并非天馬行空:“走一步看一步,當務之急,我們要活下來。”
如今,四個人每天仍奔走在這座有些空曠的工廠里,為了共同的夢想,有時爭得面紅耳赤,有時一籌莫展,有時開懷大笑。
張曉文找到了老廠的廠志,希望續寫東北鋼琴的歷史,也讓后來人知道,“曾經有這么四個固執的下崗職工,為了造一架好鋼琴,做過一點事情”。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