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紅色故事,創作首支漢劇校歌,音樂老師楊玲用音樂講述“紅色之夢”
楊玲是武漢中學音樂教師,在武漢“最紅”校園中,楊玲已經連續20年在學校校史館——私立武漢中學校舊址紀念館擔任志愿服務講解員,除此之外她還帶領學生以志愿服務為支點,組織學生們參加紅色小導游比賽,參加學生黨校、團校學習,最美思政課舞臺劇等紅色實踐活動。楊玲老師還和湖北漢劇院老師們共同組織和編創漢劇校歌《紅色之夢》,讓學生們用更為厚重的方式傳播學校的紅色歷史。
首創漢劇校歌,奏響“紅色之夢”
“浩蕩長江風正起,美麗蛇山鷹高翔”優美壯麗的歌聲從武漢中學校史館中傳來,武漢中學音樂教師楊玲正在指揮著學生演唱校歌《紅色之夢》,從學生們投入的表演和自豪的歌聲中,仿佛看到新一代武漢中學學生對學校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的使命與信念。
為了更好地傳播武漢中學紅色文化,2018年9月,楊玲老師和湖北漢劇院老師們共同組織和編創漢劇校歌《紅色之夢》。漢劇歌曲運用古老的漢劇中“旦角”“生角”的唱腔,融入當代學生生動活潑的表演形式,用朗朗上口的漢劇戲曲旋律,展現戲曲的厚重和絢麗質感,傳播這段革命歷史。楊玲老師說,漢劇校歌屬于武漢市首創。
“我是第一次接觸戲劇,我覺得改編后的校歌,特別有意思,還配合一些戲劇里的身段表演,感覺很不一樣、很酷。”學生孫澤熙是新版“漢劇校歌”的首批演繹者,他從初學到熟練的演繹,花了半個月時間,但越唱越能體會出漢劇的魅力。周圍學習新校歌的同學,興趣都很濃厚,常常幾個人聚在一起練歌,練得不亦樂乎。
漢劇校歌《紅色之夢》一經亮相,就讓大家驚艷不已。楊玲老師還受邀帶領學生們在黃鶴樓下表演《紅色之夢》,并拍攝快閃MV。
堅持志愿服務20年,傳播紅色故事
私立武漢中學校舊址紀念館既是武漢著名的紅色遺址,也是武漢中學校史館,每年都要接待很多參觀市民和單位。楊玲老師已經連續20年,在校史館擔任志愿服務講解員,服務人數達到上萬人。她不僅自己講,而且還義務培訓一批批學生講解員和教師講解員。
“建黨百年,在武昌發生過哪些故事?”在今年“七一”期間,數十萬武漢人通過小視頻的形式,收看了由武昌學子戴鳳儀講解的30集“武昌黨史故事”,不少市民通過她生動的講述,了解到在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在武昌發生的建黨故事。戴鳳儀是武漢中學音樂教師楊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校期間,她不但和楊玲老師一起參加志愿者活動,而且楊玲還經常利用午休和周末等課余時間對她進行專業指導。“我在楊老師的影響下不僅在藝術表演上有了進步,而且更理解學校歷史和校訓精神。”戴鳳儀說。
楊玲還組織學生們參加紅色小導游比賽,參加學生黨校、團校學習、最美思政課舞臺劇等紅色實踐活動。在楊玲老師的影響下,他們走出校園,走上工作崗位,也堅持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向身邊的人傳播社會正能量。
現在,校史館已經成為了武漢中學學生的“思政課講堂”,每個新生的開學第一課都在校史館。楊玲老師和同事們通過一次次的講述,帶領孩子們回到那個讓人熱血沸騰的年代,學習黨史知識,感染紅色精神,讓孩子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學會去做一個擁有“樸誠勇毅”精神的人。
發現學生潛能,做學生發展的領路人
很多武漢中學的校友畢業多年后,談到學校的藝術節時都記憶猶新。在楊玲老師擔任武漢中學音樂教師后,幾乎每年都參與或組織學校藝術節,并擔任藝術指導教師。有很多學生通過藝術節的表演被她發掘和培養。
學生胡希玉就是在楊玲老師的指導下走上藝術之路的。胡希玉說,剛進入高一時,成績不夠突出,自己對未來非常迷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胡希玉被楊玲選拔進入學校舞蹈隊,并且參加了學校的校慶表演,大放異彩。在校舞蹈隊,胡希玉也發掘了自己的天賦和優勢,選擇走藝術路線。在高三藝考期間,楊玲老師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無償指導她的聲樂和舞蹈,對胡希玉的專業課產生了很大的助力。在高考時,胡希玉考入武漢音樂學院。畢業后,胡希玉選擇了和楊玲一樣的路,成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發掘更多的藝術苗子。“可以說,楊老師就是我的鋪路人,為我的人生發展之路鋪上了堅實的路基。”胡希玉說。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