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福州老人奏響“東方民族交響樂”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在福州舉辦
近日,在連江縣琯頭鎮拱嶼村
十番古樂活動中心
林賢、董家寶、林瑞霖等老人
拿起云鑼、大胡、椰胡等樂器
奏出十番古樂
再現了“漫天鑼鼓華堂震,
繞梁天籟舞霓裳”的漢唐余韻
▲董家寶、林賢、林瑞霖(從左到右)演奏十番音樂。
林賢、董家寶都是連江十番古樂的
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在他們的努力下
連江十番古樂
登上海外民族民間音樂大舞臺
董家寶
20多位花甲老人“打飛的”組樂隊
十番音樂有“東方民族交響樂”的美譽
連江十番古樂
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
成為閩都文化名片
董家寶今年69歲,他16歲時加入純如軒樂隊,成了一名大胡演奏者。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和其他樂手紛紛出國打拼,十番古樂漸漸沉寂。
“口袋鼓了,心卻空了。”董家寶說,每當回國與鄉親們談起十番古樂,大家都覺得遺憾。
“不能讓祖輩的東西在我們手里失傳。”為了讓拱嶼十番重煥生機,2012年,董家寶自掏腰包籌建連江十番古樂研究會,并呼吁在國外的樂手重新歸隊。就這樣,20多位花甲老人再次拿起了十番樂器。
董家寶說,不少華僑每年四五次坐飛機從國外回到國內參加樂隊演出,并慷慨解囊資助樂隊發展與古樂傳承。
進校園出國門,弘揚十番古樂
今年80歲的林賢是打擊樂的老師傅
20世紀六七十年代
十番古樂
有“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慣例
“十番古樂不能后繼無人。”
1994年,林賢下定決心打破慣例
在拱嶼村招收女徒弟
如今,他已招收3批20多名學徒
其中一半是女徒弟
林賢堅持將拱嶼十番
代代相傳的工尺譜
整理、翻譯、匯編為常用的簡譜
讓原來靠師傅面傳口授的
十番古樂曲譜得以流傳
林賢
連江十番古樂研究會秘書長林瑞霖說
為了讓十番古樂發揚光大
樂隊走出了一條創新升級之路——
進校園、上舞臺、出國門
2015
2015年,連江十番古樂研究會與琯頭中心小學共建十番音樂傳承基地,培養了150名十番音樂樂手。
2016
2016年,樂隊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展演,演奏的作品被國家圖書館、國家大劇院及北京多所高校典藏;
2018
2018年,樂隊赴日本東邦音樂大學參加日中友好音樂交流展演,技驚四座;
2019
2019年,連江十番古樂研究會榮獲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海峽兩岸特色非遺項目”。
“我們希望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開展十番古樂展示交流演出,
把連江十番古樂
打造成閩都文化國際品牌。”林瑞霖說。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