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藝術中心藝術教育的這個夏天不一般
近年來,為減輕學生學科負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不斷出臺減負令、禁補令;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主課培訓班被關閉。在教改浪潮下,音樂、美術等藝術門類,正以學校設課、校外培訓、被計入中考分等形式融入教育,體現著空前的發展機遇。
當下正值暑期,校外的藝術培訓,是否已成為很多學生家長的新選擇?這種“藝術+教育”的融合方式,又存在著哪些問題?未來,如何評估藝術融入教育的發展水平,校內外藝術教育還欠缺哪些環節,問題一一浮出水面。
“藝術+教育”火了暑期藝培報名?
“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前來咨詢、報名的人數增加了,今年我們首開暑期集訓班,6月開始宣傳,當月就完成了八成的學員報名。”國圖藝術中心培訓部負責人芮義蓉介紹,以往他們有意識銜接學校音樂課、聲樂課等藝術教育門類,長年開設音樂基礎課、聲樂課,在新一輪教學改革的契機下,如今優勢更突出了——因為學校的各種藝術團達不到訓練量,學生轉而在校外尋找補課機會;另外,所有考級學生要求必須拿到音基證,所以音樂基礎課的報名人數尤其踴躍。
芮義蓉所說的新一輪教學改革,是指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不斷出臺的針對學科主課的減負令、禁補令,以及與之伴生的國家對體育、美育等方面的重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些推動藝術融入教育的政策勢必引發教育培訓機構、家校、學生的連鎖反應。尤其在這個主課培訓被叫停的夏天,藝術培訓似乎定然火爆起來。
但記者了解到,與公立機構國圖藝術中心比較,很多初創型小培訓機構的暑期招生情況各有不同。
溪云藝術中心和一家擁有1000多名學員的大型K12培訓機構同處一個培訓基地,今年夏天反而受它關停的“連累”,生源受到影響。
溪云藝術中心創始人昭文認為,雖然家長們對一些教育改革政策的具體落實還在觀望,但對孩子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近年來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考級持證是學生家長覺得學有回報的重要憑證。
校內外融合實踐
“藝術+教育”還要跨越不少坎兒
“我們報藝術課程,首先是看小孩的喜歡,F在教委把美術、音樂都納入了教育體系中,正好我們一直在學鋼琴,既陶冶了情操又滿足了當下教育的要求。當然,藝術教育畢竟還是副科,不能成為孩子的負擔,合格就好,以興趣愛好為主!睂W生家長曹穎的話,代表了相當一批家長的心聲——她們已經自發地具備了提升孩子藝術修養的意識。家長了解到藝術被納入教育范疇,但對于藝術在教育中所占比重,仍然是比較模糊的。
國家對“藝術+教育”的重視,正多管齊下:一是在學校常設書法、美術、音樂等藝術課程,并在課時中占據一定體量;二是在中考已經加入體育考試的這些年,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精神,美育進入中考的全國試點城市范圍也在逐步擴大。
“如果藝培機構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政策,作為‘外腦’和學校進行很好的銜接,將是優勢互補的好事!鼻鼗蕧u弘毅書院創始人王紅利說。他是一位國學老師,教的是詩詞、文言文等,既不是加分項目,也不是應試教育,但從長期看,對語文、歷史等文科水平提升很有幫助!皩ふ艺嫘臒釔蹅鹘y文化的孩子,教他們填古詩,學平仄、對仗,這與學校語文教育精神是一致的!
王紅利介紹,目前校園里開展藝術課程,優勢是可以豐富課程,實現教育長期化,而且美育老師要承擔教育任務、也要接受校方的評價考核,但校內普及藝術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很突出。比如教育部推動書法必修課,以秦皇島為例,他所知、所見市區學校有能力自己落實書法課的很少,缺少這樣的人才或編制,只能去校外聘請培訓機構、社會人士到學校任教。
一提起“藝術+教育”,人們自然而然就聯想起校外培訓,不可否認的是,各色各樣的培訓班在當下的藝術教育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
而就被普遍認為處于“風口期”的社會藝術培訓機構來說,其入業門檻低、機構良莠不齊、教師資格和水平等問題,也是國家把藝術教育規范化之前要跨越的一道道坎兒。
國圖藝術中心依托100座音樂廳的陣地,多年來普及音樂藝術,每年定期舉辦幾百場公益性講座,逐漸成長為觀眾心中的音樂打卡地!氨袊覉D書館‘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理念,國圖藝術中心在今年增加音樂培訓業務后獲得了良好的增長。”芮義蓉介紹,他們設計了普惠——發展——提升的藝術教育進階式培訓模式,課程以名師公益講堂、名師領銜課為主,比賽、考級、展演、專業化培養機制都有,處于中考加分項的藝術內容也在增加中。
芮義蓉認為,觀眾會選擇他們,恰恰是因為有國家圖書館的“背書”以及他們在音樂普及上的歷史積淀。事實上,很多家長跟她反映過社會藝術培訓機構魚龍混雜,打的廣告、玩的噱頭讓家長無從分辨真假和水平,家長普遍面臨“選擇困難癥”。
“另外,教學的專業性很強,涉及老師的道德素質、心理學知識、個性等方方面面。大部分培訓機構的老師都是兼職的,有些人責任心弱、流動性大是不爭的事實!避橇x蓉說。
昭文也直言,社會上的培訓機構的突出問題是培訓的系統化、專業性不夠,有責任心的創業者較欠缺。“少兒美育課程尤其沒有權威性,沒有可參照標桿。要么非?贪,教科書化;要么沒什么專業學術性,有專業性的也不夠系統化!闭盐呐ν陚渥约艺n程的美育體系,和很多藝術家、美院教授溝通后才敲定了課程,每堂課設置美學知識點,定期舉辦公益講座,帶領孩子們實踐參觀,并把博物館、美術館里的知識活化成課程傳授給孩子。
藝術教育意識待提升
“教育出口”體系需健全
很多受訪者表示,藝術教育大發展是個融合性命題,它涉及在學生哪個年齡段將美學融入教育更有成效,以何種形式融入日常教學中,跟主課以何種比例結合展開等;它的發展也需要社會美學意識的強化,現有藝校保證師資輸送及擴大招生等,它既是藝術界的命題,也受整體教育體系的影響。
芮義蓉認為,近年來學生家長對綜合素質培養和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日俱增,正因此,國圖藝術中心才在今年新成立培訓部!昂芏嗉议L真的抱著提升美學修養的目的,我們推出的跟中考加分毫無關系的排簫、古琴班,一樣非常受歡迎!
雖然溪云藝術中心今年3月以來的招生同比增長了50%。但昭文感覺,人們對藝術教育的需求,相比于主課仍然很弱,300多個學員中只有10個想走美術的專業道路,家長們在排課的時候也是不停地給主課讓步。在往屆的學員中,因為家長工作變動或孩子進入畢業班而停止藝術學習的短期、流動性現象也很突出,即使抱著提升孩子藝術素養的樸素情懷,很多家長培養孩子畫畫也僅限于“可以畫成一幅比較像樣的作品就可以”的目標。
昭文的突出感受是,相比于對K12教育的細致入微,很多家長對美術教育的出路很模糊、甚至是悲觀的!皩W習美術將來能干嗎?哪些學校會給書法特長生加分?哪些藝校附中將來是跟藝校高考掛鉤的?關于美術教育出路的認知,很多家長非常欠缺,這也恰恰反映了藝術教育的基礎性不足!闭盐恼J為,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出口”是正規化教育的必要條件,這就需要藝術教育的體系更為健全,需要大量配套設施和落地抓手,比如當前最基礎的一環,對中考的藝術加分項是否可以增加,有藝術生招生需求的高中學校是否可以增加。
專家圓桌
李亦奕采寫整理
沒有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鄭勤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我們談及教育,多強調天道酬勤,這樣容易讓孩子們將學習視為枯燥乏味的苦差事。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很多研究表明,沉浸在藝術之中的孩子考試成績更好。而我們的藝術教育一段時間內“被功利”了。有些學生選擇藝術教育是為了高考加分或進入專業藝術院校,或是為了獲獎成為升學“敲門磚”。不僅如此,我國的藝術教育還面臨著兩個極端:一是農村孩子們還在苦于沒有美術教材和藝術課的專業教師;二是一些原本對藝術很感興趣、很有天分的城市孩子,因為被家長過度強調“考級”等“藝術成績”而最終喪失了對藝術的興趣。這種狀況令人憂慮。
與國內推崇數學、語文等學科不同,法國的幼兒教育更偏重音樂和美術,80%以上的幼兒課程都和美術有關。在俄羅斯,家長普遍重視對兒童藝術興趣的培養,不失時機地培養他們的藝術感受力和鑒賞力,讓兒童從小就接受藝術的熏陶。日本的中小學教育注重實踐,強調學生動手能力、活動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各種實踐活動。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強調全面推進美育評價改革,強調把中小學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全面實施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教育部已經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規范各類校外機構。藝術素質測評是一個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極強的國家素質教育評價系統,必須經歷由教育部組織專家展開調研、標準研制、評估方法、試驗區試行等階段。并且更加關注學生道德品質、審美素養和藝術發展等綜合能力評估,而避免單一技能性評估。
“藝術+教育”要充分發揮素養導向的作用
尹少淳(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研制負責人):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去年10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及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即將制定完畢之際,我們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思考。“究竟應該選擇怎樣的‘藝術+教育’”,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有益。具體而言,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征,能令孩子產生興趣,擴大孩子對生活的認知和體驗;幫助他們獲得基本的藝術技能等等。
如何規范藝術教育課程的標準化考核?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標準化的考試。未來可能進行的藝術中考,也并非標準化的考試,而可能是一種素養導向的考試。
段鵬(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重應試輕素養、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應付、擠占、停上美育課的現象仍然存在。”藝術教育的標準化考核或美育監測等關鍵要有“標準”。從教師課堂教學的角度來看,應繼續堅持國家美術課程標準對于學校美術教學的引領,強化核心素養導向。在此基礎上,各地需要積極探索評判學生藝術思維和多元表現能力水平的各種監測或評價方式。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兩點:第一,“一刀切”的選拔性考試也許并不適宜當下的素質美育生態,“捧紅一個,唱衰一片”應該絕對避免;第二,無論是考核、監測還是教學評價等,其對象不應該是硬性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應該定位于是對學習者藝術基本素質、素養、能力等的考評,其最終指向的還是學生,要堅持“人本取向”。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