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媒批迷笛音樂節“以朋克之名打色情擦邊球”
6月23日,光明網時評頻道發布了一篇名為《海報低俗迷笛致歉:別以朋克之名打色情擦邊球》的評論,批評成都迷笛中心官博發出的“BFCD(big fight chengdu)成都朋克音樂祭”宣傳海報“以朋克之名打色情擦邊球”。
隨后央媒央視網也報道了這篇時評:
作為國內音樂節的元老級別品牌,迷笛音樂節是很多搖滾樂迷心中最好的音樂節之一,甚至被樂迷稱為“中國的伍德斯托克”。但這次宣傳海報翻車暴露出的問題,也許并不是一張海報的失誤。
01
“低俗不是原罪”
發布在成都迷笛中心官博的這張“成都朋克音樂祭”宣傳海報的正中央繪制一漫畫少女形象,人物臉頰上繪有乳狀液體,著裝暴露,且在胸前位置繪制話筒。
(因海報內容不當,故不在此展示)
不少網友當即對這張宣傳圖感到不適,并指出此海報公然傳播淫穢色情。然而面對這樣的質疑,海報設計師最初給出的回應是:“我們自己的活動,我們想怎樣就怎樣”、“朋克的嘛,不就是這么一個性格,我們又沒有文化。”
6月22日,在網絡的輿論壓力下,成都迷笛中心官博發文致歉,并采取了以下三項處理措施:
1、刪除原新浪微博,抑制不良傳播。
2、對該活動海報進行重新修改。
3、對成都迷笛中心發布該活動的員工,進行停職處理。
按照迷笛音樂節本條致歉微博的說法,這張不當內容海報的發布主要原因是迷笛媒體部門的審查工作不夠嚴謹,導致未經審查的海報流出,并指出今后將加大審查力度,做好自我內部審查工作。
但比對海報設計師那一段曲解朋克精神的發言,也許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問題不在于審查,而在于制作這張不當海報的初衷,音樂節主創人員的審美和對搖滾、朋克精神的理解等一些列更深層次的問題。
光明網時評的原文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低俗不是原罪,它只是一個概括詞”。
朋克音樂興起于70年代,當60年代末很多樂隊都逐漸朝著更加精細,配器更加復雜的方向發展時,一小部分搖滾樂隊開始嘗試去用一種更簡化的自然聲音去挑戰現有的音樂格局,從而逐漸形成一種輪廓鮮明又具有對抗性的音樂。
(對朋克音樂產生深遠影響的傀儡樂隊)
對70年代的英國來講,這種聲音對應的正是當時的高失業率和根深蒂固的階層體制,一種不滿而毫無希望的情緒在沒有背景的普通年輕人中開始蔓延。朋克音樂在此時恰如其分地為青年提供了一個宣泄的出口,也讓橫空出世的性手槍樂隊名聲大噪。
無論今天我們如何標榜和談論當年那批朋克樂手驚駭世俗的故事,都不應該脫離孕育朋克音樂的時代背景,在當時的處境下,所有離經叛道的憤怒與激情四射的表演投射的都是當時青年不滿現狀的時代情緒,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去審視和認知朋克才能明白為什么每次演出都仿佛在糊弄觀眾的性手槍樂隊能夠紅極一時。
(性手槍樂隊)
朋克音樂的本質根本不是沒文化的瞎任性,而是打破一切的勇氣,打破所有的不公平,打破所有傳統的桎梏,用一種簡單而富有沖擊力的方式直抒胸臆。也正是因為朋克音樂的這種沖擊力,才有了后朋克時代在“被解放”的音樂廢墟上完成嶄新多樣的“重建”工作的可能性。
70年代的朋克潮流為后世貢獻的不止是一種音樂風格,還有朋克特有著裝風格、審美文化和特有的朋克精神,甚至直到今天“朋克”這種音樂風格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口語中的一個形容詞被廣泛使用。
(朋克元素穿搭)
將朋克簡單地理解成“沒文化、就是一個性格”所體現的不是“朋克精神”,而是自己沒有文化。作為一個在國內已經舉辦了二十余年的老牌音樂節品牌,,迷笛設計這樣一張充滿色情元素并明顯物化女性的海報作為朋克音樂節的宣傳海報,不僅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招牌,甚至讓人質疑迷笛一直堅持的所謂搖滾精神在當下到底是什么?
02
從翻車海報到最佳livehouse提名
就在發出這篇道歉微博后一天,6月23日迷笛官方微博公布了“第十二屆迷笛獎”提名,其中:“年度最佳livehouse提名”兩項分別提名:
酒球會 目里空間與酒球會
也許互聯網沒有記憶,但人類有。僅僅6個月前,板磚樂隊稱女樂迷為母狗,并在酒球會的支持下與女性樂迷所發生的的一些列矛盾摩擦以及板磚樂隊演出當天酒球會墻面的一些列侮辱性涂鴉還都歷歷在目。
到目前為止,我并沒有查閱到有關迷笛獎年度最佳livehouse的評選標準,不可否認,作為杭州名氣頗大的livehouse,酒球會多年以來貢獻了不少經典的搖滾演出現場。但令人疑惑的是,作為年度最佳livehouse評選,除場地本身的硬件設施和演出貢獻外,場地本身所輸出的文化價值取向是否也應該在評選范圍之內?
作為在搖滾樂業內頗有影響力的品牌,迷笛音樂獎的百科介紹中赫然寫著:“中國搖滾迷笛獎(MidiAwards)是由北京迷笛音樂學校聯合眾多中國搖滾音樂界從業人士共同發起的中國年度搖滾音樂評獎活動。旨在不受任何干擾地、公平公正地評選出中國年度優秀的搖滾樂隊及搖滾作品。”
那么這樣旨在不受任何干擾、且公平公正地2次提名有辱女行為的酒球會為年度最佳livehouse到底是出于什么樣的考量?又指向了主辦方蘊含在這項獎項里怎樣的價值取向呢?
其實所有所謂“迷惑行為”背后都不全然沒有道理,當某人某事迷惑行為迭出不窮時,更應該引起我們思考的不是如何解決眼下的問題,而是最根本的精神和想法有沒有出現問題。
03
搖滾樂,永遠去打破偏見與桎梏吧
朋克音樂節海報也好,板磚樂隊也罷,每次面對類似事件,總有一種看似讓人很難反駁的說法就是:這是藝術,對藝術不能上綱上線,不能以日常中的世俗道德標準去要求藝術。
面對這種言論,我們應該首先明確,這句話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衡量和審視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時,我們不應該以道德論高下,要允許藝術家有更多的題材選擇和表達方式。但也正是這種觀點讓一些人利用“藝術的自由”打著“藝術”的幌子招搖撞騙,圖謀不軌。
盡管道德審判和藝術欣賞之間的關系一言難盡并且時常困擾著我們,但真正的藝術一定是內省的,是有可供思考和挖掘的藝術深度的,無論以什么樣的題材和形式出現,它們是創作者在當下對藝術思考的總結與實踐。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取悅和滿足某些人的癖好獵奇心理,更不是借助藝術的外衣去掩蓋自己真實意圖的骯臟。
當我們明確了藝術與道德審判中的這一層關系,再去重新審視以上兩件事,也許內心自然就會有屬于自己的答案,面對互聯網上各種各種的花式詭辯也會有自己更加堅定的立場。
作為一種擁有近一個世紀歷史的音樂風格,搖滾樂不僅有自己的風格發展脈絡,還有自己的精神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個強烈的矛盾體,既包含這對黑人音樂殘酷的版權掠奪又充當著美國種族融合的文化潤滑劑;既是一種曾經以男性為主導的“陽剛”音樂,又曾經作為“暴女運動”的載體宣傳女權思想……
但也正是這些根植于搖滾樂內部的“矛盾”在過去的100年中不斷推動著搖滾樂的自我更新與發展。而搖滾的真正魅力就是所謂“搖滾是……”這個句式的定義永遠聚焦在當下與未來,而不是過去。
所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本質上是整個美國60年代種種社會思潮的一次烏托邦實踐,所有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行為都不過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產物。所謂“中國的伍德斯托克”應該繼承的是那種將音樂與社會思潮緊密相連,與時俱進的精神,而不是舍本求末,怪異荒誕,把無知當個性,把不合時宜當傳統的固執。
在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社會工作參與程度都顯著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獨立女性出現在搖滾樂產業鏈條的臺前幕后,成為行業平穩運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她經濟”的增長也為搖滾樂貢獻了更多票房,搖滾樂早就已經不再是男性說了算的天下。
在當下,誰還打著搖滾樂藝術的名義侮辱、物化女性,企圖做故步自封的保守主義者,誰最終就會被時代拋棄,被搖滾樂拋棄。因為搖滾樂不死,是永遠活在打破偏見與桎梏的路上。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