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作為兒童節的音樂禮物
6月1日,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里來了不少小觀眾,有一些看起來身高并未達到音樂廳常規進場的最低限制1.2米。原來,這是上海交響樂團特意為孩子們送上的身高滿1米就能前來聆聽的專場音樂會。駐團指揮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攜手“燕子姐姐”陳燕華,呈現了由美國童書作家、作曲家凱倫·勒弗拉克,根據著名的兒童讀物創作的多媒體管弦樂新作《博物館奇妙夜》,為孩子們送上一份別出心裁的兒童節禮物。
除了降低身高限制,上海交響還再次開啟一晚連演兩場的模式,與“燕子姐姐”分別在18:00和20:00登臺,以讓更多小朋友在“六一夜”收到這份音樂禮物。來自寶山的6歲小朋友子越買的是8點場的票,6點多就已經早早來到現場。“聽媽媽說臺上的叔叔阿姨還會模仿這些小動物。我以前只在動物園里看到過獅子和老虎,不知道這里也有。”9歲的周沫本以為音樂會可能會枯燥,可沒想到全程看得津津有味。“故事很好聽,小提琴能變成象鼻子,真神奇,指揮姐姐也好厲害,用一根指揮棒就讓所有人懂她的意思。”
《博物館奇妙夜》是凱倫·勒弗拉克根據著名的兒童讀物創作的多媒體管弦樂作品。據勒弗拉克說,靈感來自“當我們自己孩子年幼時,我我們時常去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后來,我的兒子們也把他們的孩子帶到博物館……我發現博物館里過夜尋寶的故事,可以成為一個向孩子們介紹博物館的完美載體”。
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梅森的小男孩在生日這天去自然博物館參加過夜派對的故事。梅森和他的伙伴們通過不斷解鎖線索,跟隨故事的主人公從太空館一路解鎖闖關,經過恐龍館、非洲哺乳動物館、礦物巖石展廳、生物多樣性展廳,看到熱帶雨林里漫天飛舞的蝴蝶,最終在海洋生物館中結束了充滿奇幻色彩的探索之旅。
談及如何與孩子交流時,勒弗拉克說“當我與兒童交談時,我的神情變得不一樣,眼神會更有表現力,聲音更溫和,感情更豐富”。音樂中,她同樣情感充沛,充分運用不同樂器的音色,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不同動物的特色。定音鼓刻畫的恐龍、大提琴描繪的蝴蝶,讓孩子們心神領會,非洲館里銅管模仿大象的嘶鳴后,弦樂演奏家們紛紛舉起手里的樂器來模擬大象的鼻子,更是讓孩子捧腹大笑。
整場音樂會在“燕子姐姐”娓娓道來的講述,和旋律動人、音色豐富的音樂中拉開帷幕。除了演奏和表演,作品的每個樂章中間,“燕子姐姐”都會輔以活靈活現地朗誦,通過語言和表情來來介紹音樂表現的內容,描述在博物館見到某個動物或者有趣的場景,講解與音樂相輔相成,讓博物館的奇妙之旅更加通俗易懂。
其實,現場很多帶著孩子前來的觀眾,當年都是“燕子姐姐講故事”的“粉絲”,節目里豐富好聽的配樂,撫慰了他們的童年。
“相信本場我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的《博物館奇妙夜》,能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音樂世界的大門。”對于孩子與古典音樂的關系,有著不少鐵桿粉絲的“燕子姐姐”非常有發言權。“講故事配上古典音樂,可以使音樂成為故事中的一個角色,幫助孩子在熟悉故事的同時喜歡上古典音樂,培養他們的審美品位和習慣。配樂雖然在故事里是一段段的,但是配合故事反復聽以后,對孩子來說變得耳熟能詳,以后再聽音樂會就像遇見老朋友一樣,因為這些音樂曾經打動他們,這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