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火不思走進錫林郭勒盟鑲黃旗中小學音樂課堂
它是草原深處最美的傳奇,陪伴著每一個牧人的悲喜。
它是尊貴的朋友無法被忘記,優美的旋律世代傳四方……
這首歌描述的就是有“蒙古族第一彈撥樂器”之稱的火不思。2007年,火不思被列入第一批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主要是推廣火不思的理論知識和演奏技巧,提高中小學生對火不思的認識,增強保護傳承意識,培養音樂骨干和青少年音樂人才。”
從2006年開始,火不思樂器進入錫林郭勒盟鑲黃旗中小學音樂課堂。在蒙古族中學、職業中學、蒙古族小學音樂課程中,每周3節的火不思音樂課,就是由師承高·青格勒圖的烏日娜為孩子們授課。
烏日娜是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不思代表性傳承人,她于2005年參加由教育部、文化部等六部委聯合主辦的“全國人才推選大賽”獲得火不思演奏金獎。火不思的文化藝術價值不僅表現在其獨特的音響和音樂性上,更是它在蒙古族樂隊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豐富的演奏方法,及藝術表現力,因而,火不思是繼馬頭琴之后的又一古老的樂器。
據了解,新型火不思自誕生后,便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中穩坐蒙古族第一彈撥樂器的“交椅”,直至今日。在鑲黃旗,火不思已經成為校園特色課程,鑲黃旗也成為名副其實的“火不思之鄉”。近年來
•鑲黃旗著力打造文化品牌,制定了詳細的火不思保護傳承計劃和實施方案,開展了火不思音樂進校園傳承活動,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各類傳承教育及演出表演活動,來傳承和推廣火不思音樂。
•此外,他們還編輯出版了火不思教程及音樂光盤,拍攝了火不思音樂專題片,創演了蒙古族宮廷歌舞樂《金帳宴歌》《阿斯爾》及“火不思舞”,開展了火不思音樂對外演出交流活動。
•同時舉辦了“首屆中國阿斯爾音樂節”“阿斯爾神韻”音樂晚會、“阿斯爾杯”民歌大賽,開展了火不思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申報工作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申報工作。
•在新建的阿斯爾音樂生態風情園內,塑造了火不思、馬頭琴等民間樂器,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方式,不斷宣傳推廣火不思音樂。
說起火不思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下這種彈撥樂器的悠久歷史
火不思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國樂,經常在宮廷盛大宴會或王室內盛會演奏,后來廣泛流傳于我國的新疆、內蒙古、甘肅北部及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清朝后期失傳。1956年,云南通海縣新蒙古村一個貴族墳墓挖掘出一件名叫“蘇布達”的樂器,樂器被拍成照片寄到內蒙古歌舞團,團里把追溯這件樂器的歷史并使之重返舞臺的艱巨任務,交給23歲的高·青格勒圖。為了搞明白“蘇布達”的歷史,他四處走訪老藝人,請教專家,翻閱史料,終于在《元史·禮樂志》中找到了“蘇布達”就是“火不思”的答案。
為了賦予這件古老樂器新的生命力,高·青格勒圖與呼和浩特市民族樂器廠的制琴師們,開始了對火不思的研制工作,歷經近20年,1976年,新型火不思在傳統火不思的基礎上制作成功——這件沉睡了700多年的古老樂器終于獲得新生!1978年,高·青格勒圖懷抱新型火不思走上舞臺,被觀眾熱烈的掌聲淹沒。從此,他被譽為“火不思之父”“火不思青格勒圖”,著稱于區內外。
古老的火不思音域較小,音量小。新型的火不思形內腔較傳統的音箱增大近兩倍,音響洪亮、渾厚,音色優美。
在1980年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高·青格勒圖用新型火不思演奏了蒙古族傳統樂曲,受到聽眾的歡迎和好評。這一成功之作,亦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10歲開始彈琴的烏日娜,于2005年拜高·青格勒圖為師。勤奮好學的烏日娜深得老師信任。“后來,老師身體不好,不能給學生上課,就讓我替他給學生講課。”回憶起恩師,烏日娜深情地說:“高·青格勒圖老師特別幽默、大方,很親切、可愛,對我就像家人一樣。”2007年火不思被列入第一批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錫林郭勒盟鑲黃旗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火不思傳承基地”。
2009年,鑲黃旗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尤其重視火不思這一民族樂器瑰寶的保護傳承工作,打造阿斯爾藝術品牌,不斷增強文化自信。2009年,鑲黃旗支持鼓勵烏日娜創辦歐博少兒火不思培訓班,長期舉辦青少年火不思、阿斯爾音樂教學培訓,現已培養學生300余名,經常參加區內外以及盟、旗級各類文藝演出、比賽、交流活動,平均每年30余場次。
2010年,在“中韓兩國美麗風采國際藝術展演”活動中,該培訓班學員榮獲“青年組器樂最佳表演”獎,烏日娜獲得指導學生“優秀園丁獎”。
2013年,文化部所屬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文化信息網、亞洲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聯盟、中國兒童網聯合舉辦蒲公英第十三屆青少年優秀藝術新人選拔活動,歐博少兒火不思培訓班多名學員獲得火不思演奏金獎。
2017年7月,歐博少兒火不思培訓班學員演奏《黑駿馬》,參加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快樂童真藝術童趣”全區青少年兒童電視才藝大賽決賽,烏日娜榮獲“全區藝術教育優秀教師”獎。
2019年6月,歐博火不思培訓班學員參加了內蒙古電視臺《娜荷雅》欄目春節晚會。2017年—2019年,每年參加“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向社會各界展演火不思音樂;同時,多次參加“全區烏蘭牧騎藝術節”“全盟烏蘭牧騎匯演”及“全盟中小學藝術節”等活動,榮獲火不思演奏一、二、三等獎。我們欣慰,火不思樂器早早地進入了鑲黃旗中小學的音樂課堂……只有當火不思演奏者“后繼有人”,火不思才能在歷史長河上續寫更加燦爛的輝煌。作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不思代表性傳承人的烏日娜也有兩個心愿,那就是:
“我想把民族的瑰寶火不思傳承給更多的人,還想建設一座火不思圖片展覽館和實物展覽館。”
我們相信,烏日娜的心愿一定會實現!因為恩師高·青格勒圖用實際行動告訴她——有志者事竟成!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