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培養卓越音樂人才助推文化產業發展
一直以來,高校都是音樂教育事業的重要陣地,承擔著為音樂文化產業輸送高素質專業人才的使命和任務。音樂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以高校音樂人才的全方位教育為基礎,因此,實現音樂人才教育與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是高校培養音樂人才的目標與導向。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在遵循音樂教育規律與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上,深刻領悟音樂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將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作為開展音樂教育的主攻方向,積極搭建個性化高素質音樂人才培養體系,豐富音樂教學課程設置,強化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素質建設,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意識與技能,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產教融合水平提升,使學生在掌握扎實音樂理論知識的同時,深刻了解音樂市場發展動向和需求,助力學生形成具有遷移性的知識架構,切實提升高校音樂教學與音樂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水平。
豐富音樂教學課程設置,打造個性化教學方案
課堂教育是大學生學習專業音樂知識、提升音樂素養的關鍵環節,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為增加教學改革的精準性,學院對原有的音樂教學體系和音樂文化產業發展需求進行了系統調研,在認真審視音樂教育現狀與人才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將課堂改革作為切入點,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音樂專業課程設置,采取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教學方式,制定了全新的課程考核標準。
一是增加音樂文化產業發展課程,讓學生通過自主調研、交流分享的方式了解當前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二是開展小班教學,使教師能夠更多地關注到不同學生的優勢和特長,從而因材施教,制定個性化、差異化教育方案,讓學生在音樂的“芳草地”上百花齊放。三是豐富課程資源,施行自主選課制度,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感興趣的方向,學習選修課程,如音樂賞析、樂器學習、藝術管理等,構建自己專屬的知識結構,同時打造融合類課程,如將聲樂、和聲、鋼琴等課程相結合,豐富學生的音樂涉獵領域,打造復合型音樂人才。四是制定以舞臺匯報為導向的考核方式,讓教師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編排舞臺節目,匯報學習成果,評定學生成績,力求讓學生在協作、創作、演出的過程中,增強專業技能、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為走向社會打下基礎。五是鼓勵學生積極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自主學習,主動查找符合自身興趣和專業發展方向的資源與素材,通過自主學習擴展自身音樂知識的儲備,豐富音樂作品見識度,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與感悟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和發展了學生對新媒體信息技術與平臺的應用能力,提升了學生查找專業資料的速度與技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廣度,實現了課堂學習與課下自學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習能力提升的目標。六是鼓勵學生之間開展積極交流,分享彼此在音樂學習方面的經驗與心得,取長補短,互助進步,建立起互相學習的良好學習氛圍,推動學生之間形成團結友善的合作意識,助力音樂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目標的實現。
提升音樂教育師資隊伍能力,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
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對高素質音樂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學院高度重視音樂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加強了對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培養,選派骨干教師到高水平音樂院校進行交流培訓,了解前沿音樂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為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和音樂教育改革意識能力增加內驅動力;促進教學與舞臺相結合,為教師創造表演機會,使其在實際表演中尋找教學與舞臺表演的契合點,與此同時,通過與學生合作表演,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模式,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教師身上的閃光點。
其次,學院加強了對音樂教師的考核力度,激勵教師在掌握專業音樂知識的同時拓展知識范圍,掌握教育理論、創作技巧等技術,掌握音樂文化產業新動態。學院組織開展“說課”活動,每位教師選取所授課程,從課程性質、課程標準、教材選用、學情分析、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考核和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系統細致的講解,并根據課程特點對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水平提升、課堂教學改革切入點等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內容各具特色,精彩紛呈。教師們本著積極參與、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教學技能。“說課”活動是學院加強教學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活動的開展,全體教師對專業課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就如何上好一門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如何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此基礎上,學院還加大選賢任能的力度,引進舞臺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加入教師隊伍,利用其先進的藝術教育理念,為高校音樂教育提供新的靈感,改善高校音樂教育與市場脫節的問題。
最后,學院堅持培養音樂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鼓勵教師勇于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創新發展出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教學方案與計劃,不斷發展和完善新時代音樂教育的體系建設,在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基礎上,注重對音樂教師開展人文教育,提升音樂教師的歷史文化知識儲備,培養其以富有人文情懷的視角審視音樂教學活動,增強教師對音樂作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認知升級,打造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俱佳的優秀音樂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音樂教育事業貢獻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
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打通課堂與市場的“隔斷”
大學生對未來感到迷茫,往往是因為不了解企業用人需求,未能明確自身的努力方向。學院大力培養學生在職業規劃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支持學生挖掘自身優勢和潛能,幫助學生了解音樂領域就業方向,樹立自己的職業目標。
一方面,學院舉辦了多場就業創業主題講座與培訓會,邀請高校創業導師、優秀創業青年、企業負責人為學生們講解音樂人才未來的就業方向、前期就業創業準備等事項,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先人一步、勝人一籌的自我發展規劃與安排,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引導學生找準職業發展方向,在不斷夯實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客觀審視自身優勢與不足,樹立科學合理的就業觀與擇業觀,明確自身發展方向與時代進步要求,提升自身就業意愿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切實增強學生的就業成功率和滿意度,為音樂人才長遠發展和社會文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學院借助校企合作平臺,積極加強了與音樂企業的密切聯系,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合作,幫助學生加深了解音樂企業對人才的現實需求,與企業共同打造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促進課堂教學與社會職業發展需求相接軌,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學院啟動了企業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邀請藝術企業知名人士來校交流,共同探討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導師為學生詳細講解了相關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養。通過了解社會藝術工作者的從業經驗,為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奠定了扎實基礎。此外,學院還選取優質音樂企業作為實踐教育基地,通過項目合作、校企師資共建共享、學生實習實訓等方式,讓學生在實際崗位中體驗和鍛煉,積累工作經驗。校企合作的方式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摸索自己的職業方向,也有利于促進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
開展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促進音樂人才實現自身價值
豐富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夠為學院增添色彩與活力,也能成為學生展現音樂才華、提升專業能力與素質的良好機會。因此,學院注重發揮音樂特色,積極助力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與發展,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一方面,學院致力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通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促進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實現音樂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例如,學院在五四青年節組織開展了文藝匯演活動,將音樂、舞蹈、武術等藝術形式以豐富的作品為載體展現在師生面前,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形式,展現出學生的活力與熱情,著重體現音樂作品中蘊含的人文思想與愛國主義情懷,將音樂作品的人文價值展現得淋漓盡致。又如,通過舉辦比賽的形式,提升學生短時間內創作的能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給予學生自由發揮、自我表達的機會與平臺,提升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了協同作戰的能力和凝聚力,為音樂作品的完美呈現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此外,學院還組織開展原創音樂會,邀請眾多校園原創歌手參與表演,呈現了包含搖滾、民謠、流行等在內的不同形式的音樂作品,展現了學生的創作才華與音樂表演實力,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盛大的音樂狂歡。
另一方面,學院積極聯系、調動社會資源,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公益活動,幫助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實現音樂教育價值,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例如,學院利用暑假期間組織開展社會調研活動,精心篩選出優秀學生并組成多支分隊,赴全國多個行政村進行關于農民物質與文化生活、農村社會管理等主題的社會調研活動,在當地積極開展普法宣傳、文藝下鄉、公益支教等形式的社會服務活動,為當地村民展現了內容豐富的音樂作品,并講解了作品背后蘊含的文化與精神,提升村民的音樂學習興趣,為村民的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又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院還鼓勵師生積極發揮自身音樂才能,創作振奮人心的歌曲,通過音樂的形式向社會各界傳遞戰疫力量,鼓舞士氣,增添勇氣,透過音樂作品表達對生命的深沉熱愛和對抗疫英雄的敬意與祝福。學生們將真摯的情感融于專業的音樂創作能力之中,創作出了多首感人至深的音樂作品,向每一個奮戰在崗位上的人致以問候和崇高的敬意,為武漢及每一座城市送上真摯的祝福,通過歌聲傳遞了溫暖與力量,表達了敬意與感謝,傳承了文化與精神。
此外,學院還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采訪民間藝人與文化事業從業者,查找收集散佚的音樂文化作品,吸收不同的音樂創作思想與方式,學習不同形式的音樂作品背后蘊含的思想與文化,同時將原創音樂作品表演帶到社會中去,發揮音樂作品溝通情感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促進音樂文化創新與發展,實現全方位提升音樂人才素質與能力的教育目標。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