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之春”之際舉行“開放周”
上海音樂學院趁著第37屆“上海之春”舉辦之際,打開了校門,日前舉行“開放周”活動。通過網絡預約的愛樂人,不僅可以在網上進入上音“課堂”,還能通過網絡預約,到淮海中路上的東方樂器博物館、汾陽路上的上音歌劇院等地參加講座、聆聽音樂會,尤其歡迎中小學生……與此同時,由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倡導成立的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攜手5所高校同行舉行一臺音樂會,展現滬蘇浙皖音樂高校在音樂藝術發展一體化上的無限可能。上海音樂廳外的城市草坪音樂廣場,也成為樂聲飄揚、老少同樂的好去處……
從校內到校外,從上海一個城市到長三角各地,從專業舞臺到城市廣場,從線下到網上,“上海之春”并不僅限于專業院團的實力比拼、全國最高水準樂器演奏的師生聚會,還成為實現文教結合的藝術舞臺、踐行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文藝平臺、市民百姓歡聚在音樂舞蹈海洋的看臺……
今年“上海之春”開幕式首創7小時現場直播“主題音樂日”的方式,顛覆了以往數十年來一臺音樂會啟幕的“傳統”,這就意味著“上海之春”打開了更大的門,歡迎更多的人。在節目的具體構成上,多為圈內與圈外、上海與各地、名家與新人的組合。
重頭戲《長征組歌》,是“新時代版”,也是五四青年節之際,匯聚上海音樂學院、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三所名校青年學子,在上音歌劇院共同演繹的版本。融合了九州大地各地區的民間音樂,所以豐富多樣的打擊樂,也讓年輕人大開眼界。交大理工男對《長征組歌》的音樂性和主題性,也興致盎然。打擊樂,是最簡便的入門樂器,這一作品的主題意義,則是很好的思政課內容。所以,3所大學的學生,一方面自發查閱黨史、革命史,一方面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在音樂里感受自己澎湃激蕩的心路以及當年先輩如何披荊斬棘拓展新路。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70人、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98人、復旦大學學生合唱團38人、上海交通大學交響樂團25人,200多位青年人的心,同頻共振。
文教結合還體現在“箏樂和鳴——古箏重奏音樂會”上。古箏,已經躍升為孩子們自二胡之后首選的民族樂器。上海音協古箏專業委員會、上音民樂系、上師大音樂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相關專業的民樂學生,成為舞臺上的焦點。這臺音樂會以公益送票的方式,讓盡可能多的“箏童”進入音樂廳、感受進步的旋律。據悉,上海大中小學已經形成古箏教學的“梯隊”,學生可以兼顧學業與撥弦。
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則是在文教結合的基礎上,形成上音與南京藝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溫州大學音樂學院、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5所高校攜手,加上音樂家協會、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在內的16家單位,共同形成的聯盟。長三角41個城市,已經形成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群。城市文化的發展,是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新高地。此間,以江南文化為底色、海派文化為特色、紅色文化為亮色的“上海文化”將如何在融入長三角之際,既同步發展又凸顯特色?這是上音從音樂角度發起的一次兄弟城市間的探討與實踐。一場同主題音樂會,已經遞交了一份答案。將來,長三角音樂匯暨演藝節目交易會、長三角歌劇節暨國際城市群音樂發展國際論壇、憶江南戲曲及非遺系列專題片、一帶一路民族器樂大賽等等,都將把“上海之春”的春意,延伸到長三角的四季。
在日前舉行的“錦繡中華”竹笛藝術節開幕晚會上,出生在蘇州的上海笛子名家張維良表示,竹笛其實是最純粹的江南樂器。這位因改編古曲《梅花三弄》而廣為人知的“中國笛王”表示,與二胡、揚琴、嗩吶——這些從絲綢之路流轉到華夏的“民族樂器”不同,笛子是從江南水鄉和大地上“生長”出來的真正的“民族樂器”。作為江南絲竹的重要組成部分,竹笛牽動了大江南北各路名家的情感。笛子名曲《姑蘇行》作曲江先渭,其實是山東人……當負責“導聆”的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如此道來時,觀眾席里傳來觀眾不約而同的“喔……”音樂,歷來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上海之春”,打開的正是進入共同財富的大門。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