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學院在“上海之春”打好四張服務牌
三校青年學子同上一節音樂思政課
1963年,26歲的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民族班的藏族姑娘才旦卓瑪,第一次站上了“上海之春”的舞臺。她有些緊張,但一開嗓,清亮的“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卻震驚四座。從此,《唱支山歌給黨聽》傳唱大江南北,成為經典。
58年后,才旦卓瑪受邀重回“上海之春”的舞臺。在5月10日“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閉幕演出上,獲頒“特別榮譽獎”的同時,也再度唱響這首紅色經典,感動了無數人,包括現任上音院長廖昌永。“才旦卓瑪老師是我的前輩,她讓我們上音人絲毫不敢忘記肩上的責任,為新人搭建舞臺,培養出黨的文化人才。”廖昌永說,上音在本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主辦的演出中,都把舞臺的“C位”留給了優秀青年人才,堅持高校立德樹人的宗旨,打好頂級藝術高校四大“服務牌”,用實際行動慶祝建黨百年。
服務重大主題
青年學子唱響百年贊歌
今年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上音黨委書記徐旭介紹,學校黨委從去年開始就啟動了重大項目創演的整體策劃,已經和即將推出“2+5”部重大原創作品,同時,“我們還針對學生群體發布了迎接建黨百年創作作品的征集,號召大家積極創作;針對各個系部,鼓勵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特色,融合黨史學習來編排一些優秀的劇目。”
本屆“上海之春”,上音的首場主辦演出是《中國經典管弦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特別安排在了5月1日舉行。“這也正是系部響應號召,管弦系以自己的專業特色,圍繞紅色管弦樂作品策劃的一場大型演出。”徐旭說。
當晚的演出,在慷慨激昂的《紅旗頌》旋律中開場,隨后一批經典管弦樂作品先后奏響,包括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交響組曲《白毛女》選段、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組曲選段等。管弦系主任劉照陸說:“這次的曲目選擇,我們是有深刻思考的。像《紅旗頌》,由上海作曲家、上音校友呂其明創作,1965年在“上海之春”的舞臺上首演,如今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旋律之一;選擇《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則是因為這兩部作品有著重大承載,比如《白毛女》,是在毛主席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之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抓文藝作品創作誕生的作品。”
上音的另一大重要演出——聯手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三校合演的新時代版《長征組歌》,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5月4日晚,這場被第37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列為“五四青年節”特別演出的節目,演出陣容強大: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70人,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98人,復旦大學學生合唱團38人,上海交通大學交響樂團25人,三校兩百多位青年學子通過《長征組歌》共學黨史,“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同上一節思政課,是上海的一次創新。”廖昌永說,“我們希望新時代版《長征組歌》,能讓這些年輕人在第二個一百年,接過前輩們的旗幟和接力棒,讓我們的國家更好。”
服務國家戰略
打造長三角藝術共享平臺
國家如今大力提倡美育,作為中國最知名的藝術高校之一,上音也被公認為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的“美育領頭羊”。在本屆“上海之春”,由廖昌永首倡設想、成立才四個多月的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已經迅速交出了第一份成績單。5月5日晚,作為本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重要參演節目,該聯盟專場音樂會在上音歌劇院舉行,包括上音在內多家長三角院校登臺獻演。這也是上音深入貫徹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主動擁抱國家戰略、積極推動長三角成為文化產業的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舉措之一。
去年12月,上音牽頭,聯手長三角區域內包括專業音樂院校、綜合性大學音樂學院以及音樂家協會、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等在內的16家單位,成立了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今年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也成了聯盟成員共同展示藝術造詣的第一個國際舞臺。這場音樂會,上音作為東道主,邀請了聯盟中的南京藝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溫州大學音樂學院、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一同登臺,為黨的生日放歌,為祖國的繁榮點贊,為長三角的發展歡呼。
“這個聯盟正在打造一個音樂藝術的共享平臺。”上音黨委書記徐旭說,“共享內容包括演出劇目共享、人才共享、師資共享等。此外,上音歌劇院還可以作為很多長三角地區優秀劇目的‘出海口’,走向國內國際重要舞臺的首演基地。”
服務人才培養
給校內外高精尖人才搭臺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從創辦之初,就以力推“新人新作”為己任,無數名家、經典從這個舞臺起步。而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上海之春”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更是源源不斷地往這個造星舞臺輸送青年人才——除了堅持本校的精英人才培養模式,上音還將視野擴大到全球,為中國藝術歌曲的普及和推廣,建設人才資源庫。“學校的職責還是培養人,我們是‘生產’單位,生產作品、生產人才。”廖昌永說。
5月6日,2021上海音樂學院“登峰人才計劃”優秀學生專場音樂會在上音歌劇院舉行,包括劉銘、雷羽、吳喜悅等在國際國內獲得大獎、已小有名氣的上音青年音樂表演人才登臺,展示了上音在創新高水平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成功。
上音方面介紹,2018年學校根據“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要求,制定、啟動了“登峰人才計劃”。顧名思義,這項計劃旨在選拔一批在表演專業方面有突出表現且具備巨大發展潛力的學生。學校為入選計劃的學生設置了“一人一冊”的培養方案,采取靈活的教學管理模式,并給予專項經費支持。
而5月7日舉行的“廖昌永與第二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獲獎者音樂會”,則是上音培養人才的另一種模式——作為有世界影響力的音樂高等學府,上音通過藝術歌曲團結和鍛煉著更多的院外優秀人才。
這場音樂會上,備受觀眾歡迎的廖昌永只登臺表演了兩首曲目,將舞臺“C位”留給了青年人——獲得聲樂比賽一等獎的意大利博洛尼亞音樂學院學生王子祺以及其他獲獎選手,在這個舞臺上展示了自己的實力。“這場演出最大的亮點,是我們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中國藝術歌曲的研究和推廣隊伍當中來。”廖昌永說。
服務社會公眾
音樂思政課走出象牙塔
上音近94年來的定位,也就是蔡元培、蕭友梅、黃自等先生當初確立的上音的使命,“養成音樂專門人才,一方輸入世界音樂,一方從事整理國樂,期趨向于大同,而培植國民美與和的神志及其藝術”,始終沒有變過。“上海之春”期間,上音的音樂開放周、樂評大賽以及上音的作品、人才,都成為上音人走出象牙塔、溝通社會公眾的橋梁。
因為疫情,本屆開放周的活動采取了向單位團體、大中小學定向開放的形式,給孩子做好美育引路人,給青年藝術人才展示舞臺,受到公眾歡迎和好評。而和“上海之春”開幕同步啟動的音樂會評論文寫作征集評選活動(即“樂評大賽”),既能擴大演出的社會影響,推動上音音樂批評學學科建設,也能有效指導市民聆賞音樂會。
此外,上音的一些經典演出,還被教育部領導推薦納入到浦東干部學院的干部培訓課程中,引入“音樂思政”的概念,將這些紅色題材音樂作品進行共享,輻射到更多的群體;管弦系主任劉照陸教授帶著幾位老師作為青海省引進人才,幫助青海果洛州排演紅色劇目——慶祝建黨百年的《從黃河到長江》主題音樂會,這部作品已成為青海省慶祝建黨百年的一個重要作品,即將進京演出。
“我們為社會提供一個音樂思政的平臺——不僅自己做了,還要對外輻射,輸出了我們影響力。”徐旭說。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