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帶你走過美妙的音樂世界
《聽箏》唐。李端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白話譯文坐在精美的閨房前,她伸出一雙潔白的雙手,調好金粟木的弦柱,開始彈奏曲子。金粟軸的箏發出優美的聲音,為博取周郞的青睞,她故意不時地撥錯琴弦。
古詩賞析《聽箏》是由唐代詩人李端創作的,這首小詩輕捷灑脫,寥寥數語,就在讀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線條流暢,動態鮮明的舞臺人物速寫圖。詩的前兩句寫彈箏的女子纖手撥箏,正處在彈奏狀態,從畫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對比,色彩明麗而華貴,給人以極強烈的印象。
后兩句她的故意錯彈,希望遇到真正的知音,于是戲劇性的場景出現了,那不和諧的旋律,突然驚動了沉醉在音樂中的“周郎”。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彈箏女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
讀詩感悟古箏又名漢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族傳統的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箏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
古箏曲美,美在優雅,美在柔和,美在雄偉,美在有力。
流傳度很高的《高山流水》,全曲氣勢宏大。開始的時候,旋律時隱時現,猶如初見高山之巔,云霧繚繞,飄忽不定。慢慢地,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幽間之寒流,又如松根之細流。
接著聽,就會讓人想到山泉水花輕濺的景象,海鳥翻飛,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在樂曲的最后表現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令人想起了波濤洶涌,高山雄渾、深沉、肅穆、高潔的神韻。
當你疲倦時,閉上眼睛,聆聽此曲,即便是在喧鬧的都市,也仿佛置身于青山秀水、景色迷人之境。
描述大戰場景的《十面埋伏》,漢積極地進行戰前演習,點將、列陣,作大戰前的準備,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表現了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和戰斗前高昂的士氣,營造出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
用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描寫了楚漢短兵相接、刀光劍影的交戰場面,創造出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進,緊張、恐怖的氣氛。
樂曲的最后項羽失敗后在烏江自殺,低沉的音樂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形象。
古箏帶給人們的永遠是美妙的意境,嫻靜時如微風拂柳,飄逸時如仙子起舞,磅礴時如雄獅百萬。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讓人們在樂曲的海洋中流連忘返。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