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音樂(第七版)》 走進音樂的世界欣賞無門檻的優雅藝術
一個牙牙學語的幼兒,聽到動人的音樂,會跟隨著旋律扭動自己的身體。這樣看來,音樂是具有魔力的,而人天生就具有聆聽音樂的潛質,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什么時至今日音樂依舊如此受歡迎。
當好聽的聲音,通過一定的節奏、旋律和和聲進行排列,就組合了妙不可言的音樂。它既是人們生活娛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種不尋常的藝術,可以雅俗共賞。簡單來說,音樂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流行音樂,一種則是古典音樂。
盡管流行音樂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古典音樂由于其高質量的,并值得反復聆聽的特質,更能夠給人帶來源自心靈深處的感動。在耶魯大學音樂教授克雷格·萊特的著作——《聆聽音樂(第七版)》中,就向人們詳細地講述了漫長的音樂發展史,其中以古典音樂為主,以及普通人該如何聆聽音樂。
作為耶魯大學公開課教材,這本被清華大學引進且再版四次的書籍,其內容之豐富是有目共睹的,唯一令人詬病的是書中搭配的配套音樂無法順利播放。不過,這個問題在新版中,已經得到了妥善地解決,即通過綁定庫克音樂線上音樂庫進行聆聽。每一段音樂素材,都有一個單獨的二維碼,掃描即可播放,簡單又方便。
人人都可接受的音樂聆聽訓練很多人覺得自己既不會唱歌,又不會跳舞,可能聽不懂古典音樂。然而,我要說的是聆聽音樂是無門檻的,只有你喜歡就可以。試想一下,古代人會利用擊鼓來激勵士氣,那些將士也不過是普通人而已,卻能夠在這種軍樂的引導下,奮勇殺敵。可見,音樂的力量是多么強大。
況且,在本書的前幾章中,詳細地介紹了古典音樂的基礎知識。比如,音樂的題材、節奏的記譜、和弦的變化、音色、樂器和音樂的風格等。伴隨著這些入門知識的學習,聆聽音樂的鍛煉也在持續進行,完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更好地進入之后的閱讀。
由于時代的變化,音樂創作者的成長經歷不同,他們創作出的樂曲自然千差萬別。于是,這些樂曲又形成了帶有鮮明時代印記和個人特色的作品。因此,史學家們通常把音樂史分為以下八個風格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
看似迥異又密不可分的音樂風格歷史從來不是孤立的,音樂史也是一樣。在中世紀時期,修道院林立,大部分人每天都會進行祈禱活動,所以,這一時期出現的音樂都具有宗教性質的;在文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這一時期不僅有宗教音樂,還有世俗音樂,且樂器的種類也相對豐富一些;在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類型和樂器走向成熟,樂曲本身也變得復雜而華麗,更兼具著自由的味道,偉大的音樂家蒙特威爾第、巴赫、亨德爾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換句話說,每一種音樂風格都為下一種音樂風格出現的做了鋪墊,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再次創新。不同時期的音樂交織在一起,共同鑄就了神圣的音樂殿堂,也形成了燦爛的音樂文化。這些可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能夠保存下來真是一大幸事。
不過,在音樂家成為音樂家之前,幾乎所有人都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也是真的。像第一個移居到維也納的大音樂家海頓,在1761年之前,就一直過著悲慘的生活,直到他成為尼古拉親王的宮廷音樂指導。或許,更確切地說,是音樂仆人才對,畢竟在18世紀作曲家的地位是很屈辱的。相比之下,貝多芬就幸運多了,他趕上了作為“藝術”的美好音樂時代。
豐富多樣的全球音樂文化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人們的視角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片大陸,音樂的交流也變得日益頻繁,甚至出現了情理之中的融合。1959年,上海音樂學院的兩位學生陳剛和何占豪創作出來的《梁祝協奏曲》,就是中國的二胡與西方交響樂隊樂器的完美融合。
音樂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如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百老匯音樂劇、搖滾音樂的興起,它們存在于過去,也鏈接著未來。如今,通過電子產品,我們可以欣賞到世界各地的音樂,這樣的聆聽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熏陶。
《聆聽音樂(第七版)》的整體內容是專業而通俗的,它將歷史的發展和音樂聯系起來,系統地講述音樂史,同時又可以作為一本音樂欣賞指南,引領讀者愛上音樂,值得推薦!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