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樂家賀綠汀
賀綠汀,對邵東人來說,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綠汀大道,綠汀廣場,《綠汀文萃》,《游擊隊歌》,《天涯歌女》……二十年前,我的叔外祖父和我談起過賀綠汀,我叔外祖父周世范和賀綠汀是湖南省寶慶縣立中學(現為邵陽市第二中學)的同學(校長劉鑰)。
1999年賀綠汀逝世時,周世范先生應邀去上海參加追悼會,因年高身體不適未能成行。
一聽說“邵東散文學會”要組織去“賀綠汀故居”采風,我想也沒想便報名。
2021年4月17日,“早晨8點在百富廣場集合”,我得屁顛屁顛地趕往市里的百富廣場。對于一個身居鄉野、年逾古稀的人來說,要對付“屁顛屁顛”這幾個字卻非易事。還好,有朋友說開車接我,“朋友多了路好走”,這句話沒錯。
賀綠汀故居座落在邵東市九龍嶺鎮新庵堂村(現名綠汀村),院名螞蝗塘,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系磚木結構,整個院落呈現“凹”字形。故居基本保持原貌,還保留賀綠汀睡過的老式花格床等。
解放后,賀綠汀先后四次到故鄉探親,受到當地政府和鄉親們的熱烈歡迎。每年清明節,賀綠汀的女兒賀元元也常回故鄉掃墓。
九龍嶺是塊風水寶地,山勢高聳,九峰連綿,山頂有紫云庵,山腰有清泉,山間有巨杉,風景秀麗。相傳北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曾在此讀書研易,現有洗墨池。
九龍嶺之名來源于民間神話傳說。據傳,玉皇大帝派神仙壽福菩薩下凡巡視,相傳山中蟠踞了10條神龍,壽福菩薩騎在一條龍身上,數來數去,只有9條龍,沒有發現自己腳下還飛著1條龍。而事后腳下這條龍因生氣而飛往廣西那邊去了,所以此嶺只有九條龍了。
黃家壩水庫位于九龍嶺山下,是邵東市最大的水庫,湖光山色,風景幽美。水庫旁邊的石頭公園,怪石嶙峋,姿態各異。
賀綠汀故居的門前有小池塘,池中水波滟瀲,清幽可賞;故居前后各有一座小山,山上茂林修竹,山花爛漫;山下有田野如帶,延伸而遠,映襯得故居愈發顯得古樸大方,高雅幽靜。
2000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賀綠汀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對屋頂瓦面進行了檢修,2009年對西端倒塌的兩間房按原樣進行了修復。2019年又進行全面修葺。如今的故居已是青磚黛瓦,古樸大方,一改昔日那種破敗雜亂的景象了。
賀綠汀(1903年-1999年),原名賀楷、賀安卿,又名賀抱真。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先后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文工團團長。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并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
賀綠汀1903年7月出生于邵東九龍嶺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家鄉美麗如畫的山水和優美動聽的民歌,滋潤著他的少年心靈,放牛、拾柴時常與村童對歌。
1917年春賀綠汀于寶慶循程學校(現為邵陽市六中)小學畢業。
1922年2月,19歲的賀綠汀從寶慶縣立中學(今邵陽市第二中學)畢業,畢業后執教小學音樂、圖畫課。
1924年賀綠汀以第一名成績考入長沙岳云中學藝術專修科,攻讀繪畫與音樂。1926年秋畢業留校任音樂教員,同年10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農村大革命,為北伐軍組織義演。
1931年賀綠汀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選修鋼琴與和聲學,課余翻譯《和聲學理論與實用》。
1934年賀綠汀進入電影界。聶耳介紹他到明星電影公司任作曲股長,參與左翼電影事業。他為影片《船家女》《都市風光》《十字街頭》《馬路天使》和話劇《復活》《武則天》等20多部影劇作品配樂作曲,創作了《搖船歌》《背纖歌》《春天里》《怨別離》《懷鄉曲》《戀歌》《秋水伊人》等上百首歌曲,膾炙人口,傳唱不已。他為影片《馬路天使》譜寫的《四季歌》《天涯歌女》兩支歌,成為他的電影歌曲創作和30年代進步電影的經典代表作品。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賀綠汀參加上海文藝界抗日救亡演劇隊,奔赴武漢、鄭州、西安等地演出,宣傳抗日。在山西臨汾,他在煤油燈下創作了不朽的抗日戰歌《游擊隊歌》,并在八路軍一次高級干部會議上指揮演唱這首歌,獲得巨大的成功。從此,《游擊隊歌》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抗日戰場,成為鼓舞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進軍曲。
1943年賀綠汀到達延安,見到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稱贊《游擊隊歌》寫得好。賀綠汀在魯迅藝術學院教書,并創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
1946年10月,賀綠汀任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人民文工團副團長、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前進,人民的解放軍》、《新民主主義進行曲》、《新中國的青年》,成為人民解放戰爭中嘹亮的戰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賀綠汀回到母校,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
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為悼念馮玉祥將軍,受周恩來的委托,他根據一首民間曲子創作了曲名為《倒卷珠簾》的哀樂,震撼人心,動人心弦,后修改成常用的《哀樂》。
賀綠汀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泰安路76弄病逝,終年96歲。他是杰出的人民音樂家、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
挽聯:牧笛揚華音,戰歌壯國魂,燦爛樂章譜春秋,滿腔赤子心;真言蕩濁流,鐵骨傲鬼神,浩然正氣耀日月,一身報國情。
他一生為人民事業奮斗不息、歌詠不止,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傾畢生心血,塑造起人格的豐碑。
【作者簡介】劉暢覺,退休教師,邵東市散文學會會員。曾發表20余萬文字。有《字詞探源》等7本文著。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