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兩會議案重點關注“紅色音樂文化傳承”及“長三角音樂藝術聯動發展”
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提升文化傳承創新與社會服務能級攻堅克難奮進路,凝心聚力再出發。今天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也將于明天召開。隨著“兩會時間”開啟,我們迎來團結奮斗的新起點。
過去的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還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在此之際召開全國兩會,承前啟后,意義特殊。
3月2日下午,結束上海音樂學院慶祝建黨百年重大創演項目新聞發布會后,院長廖昌永趕著前往西郊賓館,與上海代表團集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此行赴京履職,將重點關注傳承弘揚紅色音樂文化,切實增強文化自信;以及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的推廣。
““ 我心中的文化強國,擁有反映當代中國人精神文化特質的好作品,同時文化作品類型多樣化,各個年齡階段的受眾都能找到自己所喜愛的。 ”廖昌永說。
賡續“紅色基因”
傳揚紅色文化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一所深植“紅色基因”的音樂學府,用音樂創作與表演融合“四史”學習教育、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組織創作一批四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既是上音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學校九十四年來辦學的傳統。
歷史上,上音人以《游擊隊歌》《新四軍軍歌》《唱支山歌給黨聽》《長征》等膾炙人口的文藝創作謳歌共產黨、謳歌新時代、謳歌人民,用音樂服務社會、用音樂表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頌;在新時代,上音人又以《寶貝》《深呼吸》等系列優秀作品抒發了全國人民抗擊新冠疫情的頑強精神。去年,上音獲得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紅色音樂文化傳播》,也是首個研究“紅色音樂”的國家級重大項目。
3月2日,上音發布慶祝建黨百年七大創演項目,是上音人賡續紅色文化基因的又一次出發。上音人將黨史學習教育與人才培養、藝術創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進一步融通發展。
“我們的創作不只是為創作而創作,而是和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藝術實踐、社會服務、課題研究都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會作品有血有肉。同時,也讓上音培養的人才敬畏自己的專業、敬畏祖國的文化、敬畏臺下的觀眾。”
廖昌永介紹,學院在七大項目的創排過程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聚焦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與師資隊伍建設中心任務。據悉,今年上音將推出系列音樂黨課,組織文藝小分隊演出,開展“紅色與經典”慶祝建黨百年系列學生活動。
“這些年,為數不少的好作品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我們作為創作者,要知道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再通過歌劇、交響樂等作品來表達。要讓老百姓看起來覺得親切,讓他們覺得這就是我身邊發生的故事,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會是具有生命力的。”廖昌永說,從去年開始,上音師生利用很多假期時間,去祖國各地采風、向民間深入學習,“希望我們的音樂人才不要被關在教室里,關在自己房門內搞創作,而是要回歸藝術來源于生活、來自于實踐的傳統。”
攜手長三角優勢打造高質量文化產品去年12月,上海音樂學院牽頭成立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助力世界級城市群文化建設, 得到長三角專業音樂院校、綜合性大學和音樂家協會等16家單位積極響應。
聯盟由廖昌永首倡設想,以人才培養、資源整合、協同發展為宗旨,充分整合區域音樂高等教育、演藝機構資源,深化藝術人才培養、藝術創作、藝術展演、文化傳承、音樂產業、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合力探索長三角區域包括音樂教育一體化、文化藝術產業發展一體化、藝術創研一體化等在內的一整套體制機制和路徑模式。在聯盟機制運作下,充分發揮區域內音樂學院在學術與演藝領域的引領作用,推進實施相關項目。
“我們希望在政策上獲得更多支持,把長三角區域文化、區域教育、區域市場聯動起來,把音樂創作、音樂教育和市場推動結合起來,切實讓老百姓感受到高質量的音樂文化產品。”廖昌永說。
上音將積極推進國際聯合辦學項目在長三角區域落地。將“上音-伯克利現代音樂院”“上音-漢堡高級演奏家文憑項目”“上音-中歐三校聯盟”“上音-維也納室內樂聯合培養”等國際聯合辦學項目引領長三角,打造“長三角音樂常春藤”,吸引區域內生源,一體化提升聯盟內各學校在國際合作辦學方面的能級。
上音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將作為首個長三角巡演項目,于今年暑期開啟。去年10月,上音成功演出新時代版《長征組歌》,作為上海市“四史”學習教育重要內容,演出視頻累計點擊播放已達8000萬次。為了讓這部作品更廣泛地傳播,《長征組歌》將實施“慶祝建黨百年”“慶祝長征勝利85周年”系列巡演,以最強陣容傳承上音紅色基因,展示學院學科實力。
文化發展要融圈才能誕生更多巨匠近年來,廖昌永致力于用歌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舉辦系列“中國藝術歌曲獨唱音樂會”,2020年正值中國藝術歌曲百年,上音精心籌劃系列與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相關的人才培養、學術出版、文化交流項目,探索契合國家文化戰略、符合學科發展貴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路。
在他看來,文藝工作者要不遺余力地創造出高質量的文藝作品,讓全國人民敬畏和熱愛中華文化。
“經過多年的高速經濟發展,中國的國力已達到強盛的水平。古人也講,倉廩實而知禮義,當我們的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更加高的精神需求,今天的老百姓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
在廖昌永看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在保持自己原有特征的基礎之上,通過不斷地融合與學習向前提升與發展,因而擁有連綿不絕的原生動力。
廖昌永說,中華文化如何能在保持自己特征的基礎之上,和時代同頻共振,是當代年輕人和文化人要去思考與探究的。
“在我看來,文化藝術應該融圈。以前很多圈子都被劃分得過于涇渭分明,反倒讓各個行業越來越相互封閉了。其實文化應該融合音樂與文學、音樂與建筑、音樂與美術等等,近年來上音做了一些跨領域合作的項目,獲得了大家的認同和喜愛。”廖昌永舉例說,古時候的文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如果領域被切分得過于精細,就會很難誕生文化巨匠,而文化巨匠恰恰是各個方面都有一定造詣,能融會貫通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